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系退休副教授約翰·艾裏特博士表示,如果家長竭盡所能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受挫或面對批評,孩子或許會建立起一種“虛假的自尊”,無法承受現實的不盡人意,甚至難以在求學時期應對這樣的情況。
有家長反映今年小六會考數學考卷太難,讓學生信心受挫一事近幾周引起國人關注。對此,對育兒方式有深入研究的心理學專家認爲,讓孩子較早受挫或許是好事。若家長過于保護孩子,竭盡全力不讓孩子受挫,那孩子日後面對挫折時或容易變得脆弱沮喪,表現也可能不如預期。
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系退休副教授約翰·艾裏特博士(Dr John Elliott)昨天受邀爲第13屆新加坡兒童會講座擔任主講嘉賓,與約200名公衆一起探討育兒課題。
上月底,一名本地母親對今年小六會考數學卷子出題感到不滿,通過面簿申訴並發給教育部長王乙康,指題目出得太難,讓兒子感到沮喪,士氣大受打擊。
被問及這名家長是否過度保護孩子,艾裏特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如果家長認爲應該爲孩子把一切打理得盡善盡美,直到孩子大一點才讓他開始承受挫折,那麽孩子到時就會缺乏應對挫折的心理准備。他觀察到,一些本地家長確實有點過度保護和袒護孩子。
艾裏特說:“家長把孩子視爲‘特別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事。但家長也會期許他人將孩子視爲特別的人,以至于他們無法以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忽略了孩子不過就是未來必須在社會中生存的衆多人當中的一分子,而家長的責任是養育出能融入社會的孩子。”
如果家長竭盡所能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受挫或面對批評,他認爲,這當中的風險是孩子或許會建立起一種“虛假的自尊”(false sense of self esteem)。
孩子總有一天必須面對現實,而在家長過度保護的情況下建立起的“虛假自尊”會讓孩子無法承受現實的不盡人意,因此覺得自尊心受挫,甚至難以在求學時期應對這樣的情況。
被問及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孩子無法應付考題的情況,艾裏特說:“其實我覺得家長們應該一笑置之。我覺得無法作答也沒什麽大不了,不過就是其中一道考題,不是嗎?”
另一方面,艾裏特也談及了他對使用藤條體罰孩子的看法。他可以接受家長真心想要孩子知錯,而且是謹慎思量後做出體罰的決定,孩子也了解爲何受罰。不過,他擔心的是,並非所有家長是經謹慎思考後決定體罰孩子。如果深入去探究家長爲何體罰孩子,就會發現這並非是非黑即白的情況。艾裏特認爲,表面上看似無礙不代表本地社會就沒有家長濫用藤條,可能只是未浮上台面的施暴案例。
相較于犯錯時體罰
與孩子好好溝通更重要
更糟的情況還可能是家長常用藤條打孩子,導致孩子覺得既然無論如何都會被打,就養成以無所謂的態度面對體罰。
艾裏特說:“這樣做的不利之處在于,孩子不再尊重這樣的懲罰方式,家長也無法借此達到有效育兒。”最終,家長也會忘了要在孩子犯錯時好好與他們溝通的重要。
艾裏特建議,亞洲家長其實可自然表達對孩子的關愛,無須勉強自己像一些西方家長般熱情地對孩子表達關愛,但也不要在想要表達愛時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