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國際住房可負擔性調查報告出爐,顯示我國住房處于“非常難以負擔”的水平,但在居者有其屋政策下,我國仍是全球擁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發布2020年度國際住房可負擔性調查,顯示截至去年第三季,我國住房的價格中位數爲40萬8000元,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則爲8萬8000元,即比率爲4.6倍,與去年的報告相同,屬于“非常難以負擔”(seriously unaffordable)的水平。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城市與房地産研究院主任程天富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多達八成國人住在組屋,我國公共住房政策也讓多數國人享有購屋津貼。
學者:納入房屋津貼等 我國房屋應負擔得起
他說:“綜合考慮房屋津貼、組屋與私宅價格差距等因素,我國的房屋應是處于可負擔得起的水平。”
根據報告對八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結果,最負擔得起的是美國的房屋,其次是加拿大,新加坡則排在愛爾蘭和英國之後。
香港則連續10年被評爲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城市,其樓價升至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的20.8倍,相當于一個家庭不吃不喝近21年才能供完房貸。
這是Demographia第16年統計全球樓價負擔能力情況,搜尋八個國家和地區合共309個城市的房價中位數與家庭年收入中位數,計算需累積多少年的全家總收入才可成功買得一個住房單位。
調查結果以四級來區分負擔能力,即可負擔(可負擔指數爲3或以下)、適度可負擔(3.1至4)、非常難以負擔(4.1至5),以及嚴重負擔不起(severely unaffordable,5.1及以上)。
與往年不同的是,報告在開頭的介紹章節聚焦新加坡的住房市場,以相當篇幅講述我國如何克服地少人多的艱巨挑戰,將居者有其屋的理念貫徹在住房政策,確保住房市場保持競爭力及可負擔性。
報告指出,作爲多元社會,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兼顧低至中收入家庭,有助于避免社會對特定群體産生既定負面印象,而且逾九成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房屋。
作者接著說明,我國積極提倡以房屋可負擔性先行,據此制定策略,這樣的模型可供其他地區借鑒。
“每個都市地區都不同于新加坡,但基本上這些地區都有能力將可負擔房屋作爲優先目標,並推行相應措施達致所要的政策效果。”
根據往年住房可負擔性調查,我國房價中位數曾在2014年的報告裏列爲達至家庭收入中位數的5.1倍,處于“嚴重負擔不起”的水平。
但隨著國人收入增加,該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可負擔性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