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以前,超過九成政府部門和機構的科技項目會外包給私人企業和供應商,這不僅意味著公務員缺乏精深的資訊科技能力,遭到網襲時也不懂得如何應對。
隨著我國邁向智慧國,政府正積極加強旗下團隊的相關能力,政府人員目前參與的項目也增加至四分之一。
政府科技局副首席執行官曾昭河在資訊科技和銀行等私人領域有豐富經驗,2014年才加入政府科技局。
曾昭河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指出,他當時觀察到,政府機構將近99%項目會外包給他人。他在加入後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要加強政府人員的工程和資訊科技能力,讓政府擺脫“中間人”的傳統角色。
“以中間人的身份處理科技問題在于,政府無法爲項目增值,外包時也不能好好評估對方的品質。這在當時是個很大的問題,有一些重要項目不太順利,所以我們在2015年就開始提升政府在這方面的能力。”
政府團隊的工程師開始參與項目的設計和開發工作。曾昭河舉例指出,在30人團隊中有一半是政府人員,另一半則是供應商的職員,雙方會進行“共同編程”(pair programming),項目達到一定進度後,再交由供應商獨自完成。
“這個做法的優點在于,政府會擁有源代碼(source code)。另外,我們的工程師參與設計和開發環節,非常熟悉整個系統,如有問題能立即介入幫忙,之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政府參與的項目目前增至大約四分之一,不過曾昭河強調,政府並非要完全掌控所有項目,而是同供應商密切合作。“因爲業界還是扮演重要角色,包括較小型業者。”
爲了讓小型業者也有機會參與政府項目,其中一個做法就是通過政府科技局設計的新加坡政府科技堆棧(Singapore Government Technology Stack,簡稱SGTS)。
SGTS采用“共享廚房”的模式,由政府提供基本“材料”和工具,如此一來,業者就能共享這些資源,專心研發各自的“菜肴”。
曾昭河指出,通過SGTS可優化整個工作過程,無論大小業者都不必另外自備基本材料,碰到問題的話也能直接使用另一個“火爐”完成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