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本地冠病病患的研究發現,在病患染病初期出現咳嗽和發燒等輕微症狀,病毒量最高,過後惡化至肺炎時,病毒量已顯著減少。兩專家因此呼籲,就算出現輕微症狀也得戴口罩和看醫生,留在家中休息,避免散播病毒。
本地研究人員發現,感染2019冠狀病毒初期的症狀最輕微,但卻是體內病毒量最多的時候,傳染性也可能更高,這一點與沙斯恰恰相反。專家因此指出,公衆出現輕微症狀時不能掉以輕心,應該看醫生並留在家休息。
我國針對本地冠病病患的研究發現,病毒量在病患染病初期最高,隨後再逐漸減少,這意味著病毒量與症狀的嚴重度不成正比。
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教授指出,病患感染冠病後,一般出現咳嗽和發燒等輕微症狀,過後再惡化至肺炎等,但當病患出現肺炎時,體內的病毒量其實已顯著減少。
沙斯期間擔任衛生部醫藥總監的衛生部衛生科學長陳祝全教授也指出,這與沙斯情況相反,沙斯是隨著病情加劇才産生更多病毒。冠病在這方面更像流感,症狀較輕微時,有更高的病毒量。
正因如此,陳祝全和梁玉心接受《聯合早報》獨家專訪時呼籲,就算出現輕微症狀也得戴口罩和看醫生,並留在家中休息,避免散播病毒。
然而,針對高病毒量是否也意味著傳染性較高,梁玉心說,雖然可以這麽推斷,但從科研角度來說,仍需更多研究才能確定。她解釋,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的是病毒基因量,但無法分辨活病毒和死病毒,而只有活病毒才能繁衍並具傳染性。
然而就算是活病毒,研究人員也需要更多研究證明活病毒量與傳染性的關聯。
其他專家:若整天咳嗽 病毒量不高傳染性也很高
一些專家認爲這兩者不一定成正比。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亞太學會會長淡馬亞(Paul Tambyah)受訪時解釋,病毒量不高的病患若整天咳嗽,傳染性也可以很高。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顧問醫生梁浩楠也從另一角度解釋,病患未出現症狀時,體內就算有不少病毒,但若沒有咳嗽等,病毒大致上會保留在體內。
梁浩楠補充,症狀並非病毒直接導致,而是身體對抗病毒時所産生的反應,因此白血球用力對抗病毒時,就會出現更多症狀,病毒則逐漸減少。
有關本地病例在發病初期有最高病毒量的觀察,梁玉心、陳祝全以及國大醫學組織高級顧問黃聿立教授2月20日已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聯合發表。這項觀察源自本地針對冠病病患展開的研究,當局在本地疫情暴發後,馬上招募病患,至今已有超過60人參與。
有關研究展開前,一般得先進行道德評估等,但陳祝全透露,我國自2012年就針對傳染病研究設立了一套協定,事先獲取相關批准。
一旦傳染病出現,他們就能根據擬定好的程序收集病患樣本等,好讓研究人員及時獲取樣本展開研究,從中了解病毒,做更有效的應對。
杜克-國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就因爲快速取得活病毒樣本而成功複制病毒,可用于測試抗體檢測和疫苗等的有效性。
無症狀者不太可能社區傳播
陳祝全說:“與沙斯相比,本地能快速應付疫情的關鍵,在于臨床與研究界的密切合作,以及已詳細准備好的協定。”
至于無症狀病患是否會散播病毒,他們仍密切關注,但陳祝全說,無症狀病患本來就占少數。
“病毒主要通過咳嗽或打噴嚏時的飛沫傳播,若沒有症狀,病毒要怎麽傳播呢?除非是一家人共享食物或有頻密肢體接觸,要不然無症狀者不太可能在社區傳播病毒。”
梁玉心也指出:“本地多數病例目前都能找出之間的關聯。要是冠病的散播主要來自無症狀病患,我們就很難找出這些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