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雜貨店、藥妝店和零售超市,在阻斷措施期間仍然可以做生意,基本上各行業普遍停擺,都算受害者。對資金缺乏的小商家,瘟疫更是噩夢一場,銀行理應更理解這些小商家的苦,因爲此刻只要有一筆“救命錢”,它們就可活命。至于能活多久,就看它們在疫後重生的長遠對策了。
在人們努力抗疫期間,本地船用燃料供應商興隆集團(Hin Leong Trading)驚爆負債近40億美元(約57億新元)而陷入財困,先是申請破産保護,如今公司已進入臨時司法管理。
消息在媒體曝光後,震驚整個業界。叱吒新加坡燃料油市場半個世紀卻相對低調和神秘的興隆創辦人林恩強,一時之間成爲人們談論的話題。若不是媒體報道,沒有多少人會相信這名去年才以身家16.5億美元在《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上排名第18的“燃油大王”,如今卻因無力償債而搞到公司要被接管。
做生意果真要靠天時、地利、人和。我記得林恩強的兒子林志明兩年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談起他掌管的海洋燃料供應公司(Ocean Bunkering Services,簡稱OBS)和海洋油船(Ocean Tankers)的業務發展時自信滿滿的樣子。這兩家公司都是興隆的姐妹公司。
林志明受訪時說:“趁著一些業者退出市場,行業大洗牌之際,希望能取得多達20%的市場份額,努力達成每月燃油供應量50萬至100萬噸的目標。”
他當時還表示,OBS不企圖充當新加坡海上燃油供應業界的龍頭老大,“但希望占有一席之地,並能爲新加坡海上燃油供應業聲名做出一點貢獻”。
據了解,2017年以前,公司並未積極擴大加油駁船船隊。直到政府實施新措施,規範燃油供應,林志明立刻抓緊時機,大舉擴張,短短一年內添購了21艘加油駁船。
豈料這一波油價暴跌,卻讓興隆貿易爆倉。據業界消息,去年,興隆和其他貿易商一樣大舉囤貨,指望在今年1月1日國際海事組織有關低硫船用燃油新規定正式實施之後大賺一筆。不料冠病疫情意外暴發,沉重打擊燃油需求,興隆手裏的燃油不但滯銷,而且瘋狂跌價一半多。油價年初還接近每桶70美元,在興隆財困事件曝光時,只剩不到20美元,直接導致存貨價值大幅縮水。
銀行債主蜂擁逼倉 成壓垮興隆最後一根稻草
國際油價暴跌,供應過剩加上冠病疫情影響需求,無疑嚴重打擊石油公司收入。興隆貿易或許就是這波油價崩跌的最新受害者。
如果說引爆興隆財務危機的導火線是這次史無前例的油價暴跌和冠病疫情,那銀行債主們蜂擁逼倉就是壓垮興隆的最後一根稻草。業界人士說,押錯行情爆倉在這個行業並不少見,關鍵在于你手頭上有沒有足夠的“救命錢”。
興隆的債權銀行超過20家,積欠銀行的貸款近40億美元,其中本地星展集團的曝險約2.9億美元、華僑銀行約2.2億美元,大華銀行則超過1億美元。雖然銀行吸取了上一輪石油危機的經驗,對油氣領域的借貸更爲謹慎,但銀行業績還是被稍微拉了一下後腿。
根據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資料,OBS在2018年是本地最大的船用燃油供應商,到了去年它已退到第三大。而從今年4月18日開始,公司已停止供應燃油。
這是一個大起大落的行業,有人退場,有人進場。海事局資料顯示,新加坡大大小小的燃油供應商,從2018年的51家,減少到去年的45家,這意味著短短一年就有六家公司“退場”。
油價崩跌,油氣相關公司深陷困境,它們背負的債務一般高出冠病疫情來襲之前。在同行中,興隆算是規模較大的一家,它尚且撐不住倒下,那些小公司還能挺多久?若下來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也不足爲奇。
在冠病疫情籠罩下,興隆只是不同行業的受害者之一。全球經濟活動幾乎陷入停擺,我國經濟也被疫情阻斷措施拖累,許多被令暫停營業的非必要行業都受打擊,尤其是小零售商,這次疫情的傷害被形容爲“滅頂之災”。
“我們回不去了”道出小商家無奈
一名在商場開時裝店的小店主受訪時就說,阻斷措施實施前,她的生意已經慘淡經營,被令暫停關閉後,面對零收入的她天天活在恐慌當中。她以絕望的語氣說:“這個商場人流量本來就不多,同樣賣時裝的店又占大多數,我和同行都擔心,零收入的日子長達兩個月,即使下月恢複營業,我們也沒有資金回去開門做生意了。我想我們不如索性直接結束生意,不用回去了。我們回不去了!”
她的這一句“我們回不去了”讓我看到小商家的無奈,歇業時期雖然店面租金有回扣,但是日常的運作資金、進貨資金和日常生活開銷都是沉重的負擔,有些還背負債務。我鼓勵她善用政府專爲中小企業提供的纾困援助配套,趕緊去申請利率極低的貸款。她無奈地告訴我,疫情暴發前,曾經嘗試向銀行申請10萬元的營運資金來周轉,銀行卻要求擔保,讓她很沮喪。
我相信銀行對尋求貸款者的要求條件各異,但相較一些大公司數十億元的貸款額,數萬元貸款只是一粒花生米。她過後是否成功申請貸款,我就不得而知。
這使我想起最近有新聞報道,因政策存在漏洞,導致美國一些資金周轉能力較佳的大公司和小企業爭相申請聯邦政府針對小企業的纾困貸款,結果大企業取得巨額貸款,明搶小商人的救命錢,小企業因只分得小額貸款,面臨存亡危機。盡管過後大公司的貸款被令撤回,這場風波卻令人感慨萬千。
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雜貨店、藥妝店,以及零售超市,在阻斷措施期間仍然可以做生意,基本上更多行業普遍停擺,都算受害者。
對資金缺乏的小商家,瘟疫更是噩夢一場,銀行理應更理解這些小商家的苦,因爲此刻只要有一筆“救命錢”,它們就可活命。
至于能活多久,就看它們在疫後重生的長遠對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