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論市
郭書真
企業無法如期支付債券票息便屬違約,但債券違約並不一定會導致債權人蒙受損失,只要同意重組債券,就有機會避免血本無歸的下場。最近有好些債券持有人認爲重組方案對他們不利,拒絕延長債券期限、延遲支付票息等重組建議,這最終可能導致兩敗俱傷收場。
上周又有一家公司尋求重組債券,包括剛在周一違約的柏利賽石油科技(Perisai Petroleum),過去一年,已有四個新元債券違約,並有至少七個提出重組。
最新加入重組陣營的Swissco,是多家受到油氣行業不景氣牽連的又一家岸外海事公司,由于行業本身面對挑戰,預計接下來可能會有更多跟油氣、岸外海事相關的企業面對債券違約的風險。如果問題只局限于油氣及岸外海事領域,情況還不至于太壞,若引起骨牌效應而蔓延至其他領域,那就糟糕了。
企業無法如期支付債券票息便屬違約,但債券違約並不一定會導致債權人蒙受損失,只要同意重組債券,就有機會避免血本無歸的下場,但也要視個別公司的情況而定。
最近有好些債券持有人認爲,重組方案對他們不利,拒絕延長債券期限、延遲支付票息等重組建議,這最終可能導致兩敗俱傷收場。
全球寬松周期一直在延長,範圍也不斷擴大——美國聯邦儲備局自去年12月啓動讓利率正常化的進程後,就一直沒有進一步動作;歐洲中央銀行采取負利率政策的同時也擴大資産購買計劃;日本中央銀行推行負利率後又出新招。
全球利率受到抑制,因此當市場出現稍微有吸引力的回報率時,投資者便趨之若鹜,將許多應有的基本投資原則抛諸腦後,例如:伴隨高收益而來的是高風險。
新加坡正在積極發展零售債券市場,但這方面的努力並沒有很成功,在新交所挂牌的零售債券只有11個,否則債券違約的禍害會更大。
中彈主要是較富裕投資者
目前中彈的主要是比較富裕的投資者,他們被定義爲“合格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有更多投資可選擇,銀行可賣給他們各式各樣的産品,包括只有大戶才可買到的債券。
“合格投資者”的條件看似不易達到,其實不然,只要擁有至少200萬元的資産,或過去12個月的收入至少30萬元便算合格,而200萬元無需都用現金,也可包括房地産,因此不少“有資産無現金”的人也符合條件。最早出現問題的Swiber債券,最低投資額是25萬元,對這些現金水平不高的人來說,把25萬元投入一個債券是非常高風險的做法。
往往在發生事情以後,便會有人開始追究責任——這個錯了、那個不對;這個要檢討、那個得改進。有人提出以資産的多寡來決定一個人的投資資格不妥當,因爲有錢人未必有投資知識,而且“合格投資者”也不一定是真正的有錢人、可承受無限風險。
也有人把矛頭指向銀行,認爲銀行不應該把債券賣給客戶,還有人甚至認爲,銀行根本不應該幫這些企業發行債券!銀行打開門做生意,這家銀行不接,其他銀行也會接。最近正巧看了朋友傳來馬雲上電視節目的短片,一名觀衆埋怨淘寶把零售商趕盡殺絕,馬雲回應說“時代在變,即使淘寶不做,也會有其他人做,窮人不應該恨地主,窮人即使把地主殺了也不會變成有錢人”。
要認清投資工具的風險
同樣地,金融産品不斷創新,就算把債券封殺,很快便會有其他替代産品出現,而你也不會因此變成一個聰明的投資者。
政府可以收緊條例來保護投資者,但過度保護對市場的發展沒有益處,更重要的是,投資者本身要學會在投資之前認清所投資的工具、當中的風險,而不是因爲銀行介紹、回報率高,便一頭栽進去。
如果投資者沒有學會自我保護,這類事件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重演。
多數人認爲債券是安全的,因爲金融教科書上將它歸類爲相對安全的投資,因此每當有回報率不錯的債券發行時,人們會毫不猶豫把資金投入。
零售債券未必比債券安全
投資者首先要明白,債券支付高票息率是因爲以這家公司的水准來說,如果票息率定低了,就會找不到買家。債券有很多等級,並非所有債券的風險都一樣,投資者鍾情的高收益債券也叫“垃圾債券”,它會得到這個名稱,原因不言而喻。
而供散戶購買的零售債券,未必就比大戶購買的債券安全。11個在新交所挂牌的零售債券有五個“潛水”,即價格低于債券的面值、收益率比票息率高,說明了投資者對這些債券的看法有所保留。
投資者首先要明白,債券支付高票息率是因爲以這家公司的水准來說,如果票息率定得低了,就會找不到買家。債券有很多等級,並非所有債券的風險都一樣,投資者鍾情的高收益債券也叫“垃圾債券”,它會得到這個名稱,原因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