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北部唯一的公共重組醫院,邱德拔醫院本來就面臨病床緊張的情況,再加上客工宿舍相繼出現感染群,疫情初期,醫院很快就一“床”難求。醫院決定擴大空地改造成病毒檢測設施,並提供能夠進行檢測、等待化驗結果和就地接受治療的一站式設施。
確診冠病的客工驟增後,邱德拔醫院急診部駐院醫生維諾班形容當時的場景猶如“戰場”,載著病患的救護車和巴士一輛接著一輛湧進來,讓醫院差一點吃不消。
毗鄰組屋區的邱德拔醫院早在2月初,就靜悄悄地在急診室外搭起白色帳篷,把空地改造成病毒檢測設施,將疑似冠病病例與其他病患隔離開來,降低他人感染的風險。
不過作爲北部唯一的公共重組醫院,邱德拔醫院本來就面臨病床緊張的情況,再加上客工宿舍相繼出現感染群,醫院很快就一“床”難求。
維諾班(31歲,Vinoban Amirthalingam)回憶道:“當時新加坡博覽中心的社區隔離設施還沒啓用,送來醫院的客工又不能送回宿舍,要先等化驗結果出爐,醫院這邊很快就滿了。”
人數不斷激增,遠超出現有設施可安全應付的極限,醫院因此決定擴大帳篷範圍,除了能容納更多人,也開始提供能夠進行檢測、等待化驗結果和就地接受治療的一站式設施,成爲對抗冠病的一個重要營地。
邱德拔醫院和義順社區醫院至今已治療超過1600名冠病病患,包括在加護病房的病患。義順保健集團行政總裁許桂珍說,醫院碰過最多有五名加護病患需要在同一時間照料的情況。
另外有多達七成病房轉換成接收冠病病患和疑似病例的病房。“醫院正在密切觀察疫情發展,隨時可根據病患需求量調整作爲冠病病房的比例。”
妻子預産期到來 醫生選擇留守前線
爲冠病疫情而設的一站式設施不分晝夜運作,雖然規模不比博覽中心等大型隔離設施,但邱德拔醫院在各方面一點都不馬虎。也有一批堅守崗位的醫護人員,有的犧牲周末,有的與家人分開,選擇與病患共鬥病魔,在疫情的戰火中逆行。
維諾班妻子的預産期就在這幾天,盡管碰上這個節骨眼,維諾班還是毅然選擇繼續站在前線。“妻子在另一家醫院擔任藥劑師,多少了解我工作的重要性。雖然有點擔心,但還是非常支持我。”
邱德拔醫院急診部顧問醫生楊宜文(32歲)則坦言,在急診室工作,已習慣應付各式各樣的情況,不過這次在一站式設施工作的經驗截然不同。
“設施的設備不如急診室完善,人手資源也較少,如果發生不利的情況會較難應付,幸好我們在策劃階段就想出應付各種情形的對策。”
楊宜文也說,急診室人員的強項是適應能力較強,手腳也快,碰到緊急情況時仍能保持冷靜,因此團隊很快就適應了在一站式設施工作的日子。
帳篷內穿防護服工作 時刻汗流浃背
盡管如此,邱德拔醫院急診部護理經理葉薇苓(45歲)說,天氣悶熱,再加上穿著防護服,在帳篷裏工作極不舒服,無時無刻都汗流浃背。
除了醫護人員,幕後團隊也默默耕耘,醫院在一夜之間設立病毒檢測措施,後來擴大成一站式設施,也只花了兩三天的時間,能夠順利完成,多虧有幕後人員的幫忙。
邱德拔醫院急診部高級執行員葉欣容(37歲)說,除了負責一站式設施的多項事務,急診室還是得照樣運作,無論是醫護或是行政人員,工作量增加至少一兩倍。
“上班時天還沒亮,下班後天已暗的情況常有,腎上腺素升起來,很容易忘記時間,常常在下班後才發現自己連午餐或晚餐都沒吃。”
一站式設施一次最多可容納200人,病患可在帳篷裏呆上48個小時。擴大設施後人手不足,醫院也因此向其他部門借調,包括普通外科部門顧問醫生伍長泰(39歲)。
向來習慣在手術室操刀的伍長泰坦言,當部門主任召集自願者到前線工作時,一些外科醫生有些擔心,尤其是家中有年幼小孩的醫生。“不過我有創傷外科急診經驗,所以決定報名,帶領另外八名外科醫生站在前線。”
這個團隊在一站式設施輪流值12小時的班,觀察病患並開藥,也負責較嚴重或需要急救的病患。
楊宜文指出,邱德拔醫院較新,多數人員沒有應對大流行病的經驗,不過以年輕成員爲主力的團隊還是盡心盡力,接下來也會如此。“希望這一切結束後,我們回首這段期間時,能夠很自豪地說‘我們盡了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