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理財
劉崇瑜
對沖基金(hedge fund)雖以“對沖”命名,但用意早與免虧損、保成本等單純的避險概念無關。
反之,這類基金使用的對沖策略和工具,更多時候是爲了在對應的市場狀態下,爭取絕對收益式的高回報率。
與一般的單位信托投資不同,通過承擔更多風險的高杠杆效益,許多對沖策略都充斥著較爲複雜的衍生工具和杠杆特性,
再加上基金不公開披露信息,多數投資者並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辨識其中的風險,只能期望基金經理在每步投資前已做足了盡職調查。
本期《崇尚理財》便試圖揭開對沖基金的部分面紗。
投資項目的盈虧,投資情緒的起落,幾乎總是被動地對應市場的漲跌。
相比之下,另類流動投資中的對沖基金,則是主動出擊,占得先機。多年來,更是倍受投資者的青睐。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或許是對沖基金有在熊市中賺錢的本事。除此,優于大盤的強勁表現,以及只限高淨值合格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等門檻的排他性,都增添了對沖基金的魅力。
市場上
主要對沖策略
對沖基金逆境求勝的能耐,主要仰仗兩大標志性操作,即“賣空”(short selling)和“杠杆”(leverage)。
由于受到的限制極少,可投資的範圍甚廣,市面上的對沖基金多達幾千個,對沖策略也有數十個,但大致包括下列幾種。
一、長短倉股票(long/short equity),即同時分別買入和賣空看漲和看跌的股票。實踐中,可以是淨長倉或淨短倉、增減個別的杠杆,或通過長短倉同值和零貝塔(beta)曝險等途徑取得市場中立(market neutral)的組合效果。
二、相對價值套利(relative value arbitrage),例如同時買入和賣空兩種相似的,但與個別“真實價值”出現定價差異(price discrepancy)的證券。一旦恢複真實價值,便可平倉套利。
三、全球宏觀策略(global macro),即依據對各國整體經濟與政治的觀點或宏觀經濟原理,重點投資那些價格會隨著政策的變化以及全球資本流動而波動的貨幣、利率和股票等工具。
四、事件驅動(event driven),即利用企業事件所導致的臨時股票定價錯誤,趁勢借機套利。事件可以包括企業並購或重組,而對象也可以是財務不良或瀕臨破産的公司。
五、保險相關證券(insurance-linked securities,簡稱ILS),即投資和交易那些價值取決于保險賠付事件的金融工具。這些工具大多數是再保險(reinsurance)保單,承接的是保險公司所承擔的風險。
無論采用哪種策略,只要一舉成名,便會被追捧爲巨星。業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包括量子基金(Quantum Fund)的索羅斯(George Soros)、老虎基金(Tiger Fund)的羅伯森(Julian Robertson),以及潘興廣場(Pershing Square)資本管理的阿克曼(Bill Ackman)。
對沖基金近年表現乏善可陳
然而,對沖基金叢林中的佼佼者不多。即便找到,也不能寄予過多奢望。花無百日紅,再厲害的策略也不可能百發百中。時運不濟的經理,也會有“虎落平陽”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對沖基金近幾年的整體表現不僅參差不齊,還乏善可陳。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周刊4月25日的刊文,對沖基金過去10年“爛透了”。自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蒙受巨額虧損後,對沖基金聲譽受損,迄今未能讓該領域重振雄風。
彭博社5月26日的報道則指出,市場跌漲迅速交替,讓許多經理應接不暇,即使先前看跌大賺,隨後便回吐所得。兩個月交易皆勝出的對沖基金,全球占比僅爲13%。
另類投資研究公司Eurekahedge的基准對沖基金指數顯示,依據截至5月27日得到的數據,對沖基金在全球股市強勁表現的推動下,4月平均增長3.97%,MSCI全球指數(ACWI)則上漲了10.47%。但對沖基金領域年初至4月底仍虧損4.49%。
除卻某些取得卓越表現的非傳統策略對沖基金,即使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策略的對沖基金,首季僅以持平做收。
“2-20”費用結構爲典型標志
找到心儀的對沖基金後,投資者與預期可觀回報之間,仍面對不少障礙。“2-20”的基金費用便是其一。這個費用結構曾是對沖基金的典型標志,即2%的管理費用和20%的業績提成費用。且不論昂貴的管理費,某些基金經理在達到最低預期回報率(hurdle rate)的要求後,便可在該回報率以上的業績表現收取20%的提成費用。
有些對沖基金則根據高水位線(high water mark)來收取業績提成費用。水位線以基金資産淨值(NAV)爲准,確定該線的時間窗口可從基金成立日期開始,或依據預設的時限(例如一年期)。水位線只會變得越來越高,而基金唯有在超出上個水位線時,經理才能收取提成費用。
除了費用,投資者還必須留意對沖基金的鎖定期,即投入資金後的首幾年不得取回資本。
過了鎖定期,還須面對較長周期的贖回期;投資者只能按著這些日期贖回投資。
面對資金的外流,差強人意的表現,上述的費用和限制這些年也有了不少改變,具體情況則視個別基金公司而定。
慎當“合格投資者”
買者自慎(caveat emptor),市面上的對沖基金指數,一般不記錄退市基金的表現。故此,指數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難免有“幸存者差”(survivorship bias)之嫌。
Eurekahedge的初步數據顯示,今年首季的嶄新和退市對沖基金分別爲58個和143個。該比率大致延續了自2016年以來的趨勢。
合格投資者可選擇投資的金融産品雖然多,但由于他們的預設是擁有充分信息、能妥當處理資源以保護自己利益的投資者;換言之,屬于比較不需要太多監管保護的一群。倘若投資者同意接受或選擇合格投資者的身份,便意味著主動放棄了某些監管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