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議長陳川仁以政府提前宣布將在下個任期內上調消費稅的舉措爲例,指出這雖然是“政治不精明”的做法,但政府有義務爲長遠做規劃。
不管是不是在危機當中,政府的決策都會引來批判聲音。議員和政府應做的不是走短視的民粹路線,而是做對的事。
國會前天解散,原議長陳川仁6月22日接受《聯合早報》專訪,就政府處理冠病疫情的方式會否影響選民觀感說出看法時指出,民選議員和政府不但有責任履行日常職責和處理急迫的課題,也必須籌謀長遠之計。如果只專注于選舉周期,目光將變得短淺。
陳川仁認爲,當局在處理疫情上並沒有失控,我國也不像一些其他國家需要鎖國,而是能允許一些經濟活動進行,並逐步開放。他說,疫情除了影響性命,經濟活動一旦戛然而止,也會影響生計。因此政府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在放寬和收緊限制措施之間找到平衡。
“如果一個人沒了收入,妻子也沒有收入,儲蓄也不多,處境是很讓人擔憂的。設身處地的想,這一部分人是希望快點解封,才能做點事。但同時又有一部分人責罵政府爲什麽不更果斷地采取限制措施。所以我們一直都在灰色地帶裏試圖盡最大努力滿足大家,擬出個折中的方案,可行的話就再調節、放寬一些,這個處理方式一直都沒變。”
陳川仁說,無論作出什麽決策,總會有人指手畫腳,因此更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好。尤其在大選到來之際,更切忌以得失心態來做事。
“一旦開始以短期思維行事,就會做出錯誤的決策。你必須想好什麽才是對的事,這也是我們做事的方法,我們過去的記錄也會證明這點。”
他以政府提前宣布將在下個任期內上調消費稅的舉措爲例,指出這雖然是“政治不精明”的做法,但政府有義務爲長遠做規劃。“政府沒理由冒這個風險,提出不受歡迎的政策。我們會盡力向人民解釋……但不能把選票當成理所當然。只有在人民支持並予以強力委托的時候,才有辦法落實這些政策,政府也才感應得到人民對你的理念相對有信心,也認同長遠規劃的重要。”
“處理冠病疫情也是這樣。眼下還有艱巨的任務,要完成的事項很多,而且重要的是我們得把這些事做完。無論選舉什麽時候舉行,希望到時能獲得民衆的支持。”
仍將領軍馬林百列集選區 樂與吳作棟同爲團隊一員
如無變卦,陳川仁在本屆大選仍將領軍馬林百列集選區。但就在三個月前,團隊裏最資深的議員、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在面簿上傳了一張“夢幻團隊”合照,照片裏除了區內兩張新面孔陳詩龍和閥賀米,還有麥波申區原議員陳佩玲和蒙巴登區原議員林謀泉,唯獨沒有陳川仁,引發各種聯想。
問及此事,陳川仁想了一陣才反應過來是怎麽回事。他笑說,自己當時也在場,對于照片也沒有過度解讀,並指他和吳作棟的工作關系良好,所以也沒察覺。“這對我來說沒什麽問題……我會感到不安嗎?沒有。對我來說,換不換人我都行。我問過黨,要我領軍嗎,因爲可能覺得我不當部長了就不願意領軍,但他們叫我繼續在馬林百列領軍。我在上屆大選領軍,這屆大選也會,所以沒有改變。”
陳川仁也說,他很尊敬吳作棟,雖然不一定在每件事情上都持一樣看法,但“有他作爲團隊的一員是好的”。
“我的性格是,事情是什麽樣子就是什麽樣子,去接受它,使它能順利運作。我跟吳作棟相處沒有問題,有他指導我們也讓我們有很大的受益。”
愛好攝影的陳川仁,去年2月舉辦了慈善籌款攝影展和義賣,爲貧困、弱勢,以及被邊緣化群體籌款。吳作棟當時也擔任攝影展開幕嘉賓,以示支持。
陳川仁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五件趣事時也透露,2014年他也曾辦攝影集義賣,爲好幾個機構和組織籌款。加上政府配對款項,這兩次活動共籌得超過500萬元。
宣揚志願精神 陳川仁盼促成社會向善
宣揚志願精神,爲他人帶來啓發,原議長陳川仁希望鼓勵更多人參與志願工作,聚沙成塔,促成社會向善。
通過宣揚志願者的工作,能予以他們更多肯定和鼓勵,也能讓公衆更了解不同的社會課題,而不是只從特定的視角出發。
陳川仁日前受訪時說,他曾在一些對話會上聽到民衆對不平等、貧困人士和弱勢群體有諸多埋怨,但追問之下,這些都只“動口不動手”,沒有把想法付諸實踐。
“社會上有很多善舉,也有不少人投身志願工作,但重要的是加以贊頌、宣揚和記錄,才能激發他人,讓他們不再只有滿腹的負面情緒。”
陳川仁認爲,國人對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抱怨,是內心對于自身不作爲愧疚的體現。正因如此,他鼓勵國人當義工,實際參與其中,了解問題本質並從不同角度看待。
他本身也身體力行,投身志願工作,跟隨客工援助組織義工團隊到客工宿舍進行需求評估,實地掌握客工宿舍的現況。
陳川仁也通過關愛樂齡辦事處(Silver Generation Office),幫助有需要的年長者打雜。作爲“What Are You Doing SG?”運動的贊助人,陳川仁也發動多名前新聞工作者一起捕捉和記錄社會上的善舉,傳遞人情溫暖。尤其在疫情期間,這些都能成爲“新加坡精神”的寶貴記錄。
陳川仁說,議長的工作並不限于硬性的職責範圍,他本著“只要沒注明不能做的就能做”的理念,投入于各種志願活動。他坦言,他也能利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分享社會上的故事,希望借此號召更多人參加志願工作。
“當我們談到如何改變社會、改變新加坡,這聽起來是個很宏大的課題。但實際上它就是從個人做起……當更多個人改變,社會也隨之改變,就這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