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提倡減少(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不再只是一時興起的運動,它已漸漸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創意環保生商機》系列訪問的三個商家通過不同概念推廣綠色意識,有的利用積分制推動再循環,有的設立“零浪費”的雜貨店,有的提供創新的環保包裝方案。
無論用哪種方式維護環境,這些中小企業在尋覓商機的同時,也希望號召民衆大膽發表愛護地球的綠色宣言。
上超市或雜貨店購物後往往少不了塑料袋,但大量使用塑料袋卻可能給環境帶來汙染。
盡管一般民衆對使用塑料袋習以爲常,但一家新一代雜貨店卻大膽挑戰這個習慣,不僅所售賣的産品不經包裝,也不爲顧客提供塑料袋,鼓勵更多人采納“零垃圾”的生活習慣。
這家提倡“零浪費”經營理念的雜貨店UnPackt成立于2018年,第一個店面在宏茂橋開業,同年又在中央商業區內的Cross Street Exchange落戶。
兩三年下來,公司已吸引了自己的忠實追隨者。公司的環保理念在消費群中逐漸被接受,而讓客戶攜帶容器上門購買食品等産品的做法,也勾起老一輩顧客的懷舊情懷。
在中老年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中,都存在著以自備容器,到街邊攤位購買食物的畫面。
UnPackt聯合創辦人鄭國欣(38歲)雖然年紀不大,但在小時候也有過類似體驗,盡管當時未必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
鄭國欣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我是在低收入家庭中成長,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不浪費就意味著爲家裏省錢。”
事實上,她如今所成立的“零浪費”雜貨店,不僅環保,也同樣能夠爲客戶省錢,同一件在傳統雜貨店內的物品,來到她店裏可能便宜了5%至10%。
公司的經營模式因此達到她的預期。“我們服務的市場不僅具備環保意識,而且顧客也很講究實際,不喜歡浪費食物。”
談到成立新概念雜貨店的緣起,她表示當初是在購買有機食品要爲女兒烹煮食物時,萌生了創辦“零浪費”雜貨店的想法。
“當時,我發現到我必須購買預先包裝的食品,但這樣的分量可能到食物過期還吃不完呢。”
尤其是新加坡的氣候潮濕,所有食物都要儲存在冰箱中來保持新鮮,“爲自己吃不了的東西付錢,而且還占用空間,這顯得沒有什麽道理。”
她同聯合創辦人藍志文(40歲)談起這件事,對方也有同感,因爲他一個人住,常常發現自己因爲吃不完包裝食物,而不得不在過期後扔掉。
兩人認爲人們應該有多一個選擇,既可以享有更健康、經濟實惠的飲食,又不必因爲包裝與食物的浪費而感到愧疚。
公司屬社會企業 聘請單親媽媽和年長者
UnPackt便是秉持這樣的理念而誕生了。公司也是一家社會企業,聘請單親媽媽和年長者。
在創立公司前,鄭國欣任職于慈善界,喜歡做社區教育工作。至于藍志文是愛貓之人,從事分銷貓咪配件。
他們在物色首個店面時,打算在本地中央地區的組屋區營業,于是選定了宏茂橋一帶的惹蘭古拉士(Jalan Kuras)。第一個店面開業後,他們又在地點更加方便的市區,設立了第二個店面。
談到創立初期的挑戰,她透露,公司希望把碳足迹降至最低,需要就近取材,但在本地采購貨品的過程中卻遇到困難。
“許多進口商在産品抵達新加坡後便對其産品進行包裝。由于我們的想法是新概念,他們因此也對我們這個商業模式是否可行表示懷疑。”
她必須向他們說明,這是一個可行的概念。當時,新加坡還是東南亞少數還未有零包裝商店的國家之一。
事實證明,公司的經營模式是可行的,如今公司售賣的物品,已從成立之初的115件,增加至目前的440件。
由于公司的産品標榜無包裝,因此整個作業方式自成一格。店內有許許多多裝滿食品和食材的玻璃瓶子,擺設與衆不同。
在購物之前,客戶將需要使用店內的秤來測量他們自備的容器、罐子或瓶子的重量。在容器裝入所需食物後,客戶必須在櫃台重新爲容器稱重,然後扣除容器的重量,接著才付款。
盡管店內也提供主要由公衆捐贈的幹淨與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和購物袋,但UnPackt的流程意味著消費者最好在前往店內購物之前,就先計劃好食品清單。
鄭國欣表示,公司的産品都是幹糧,按照供應商的建議進行儲存,僅有少量被陳列出來銷售,而且一周內補貨的次數也很頻繁。
經營無包裝商店爲環保獻一分力,但有時也會因爲産品無包裝,而遇到一些令人氣惱的情況。
她曾目睹有少年與他們的家人走進店內閑逛,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竟然把番茄一類的新鮮食材抛向空中,如同耍雜技一般,他們的父母還在一旁呵呵笑。
她認爲,這種缺德行爲,將會造成食物浪費。商家若爲了防範這種行爲而爲食品包裝,卻又會造成包裝的浪費。
至于當前的挑戰,她表示在冠病危機中,由于發貨延遲和運輸價格上漲,公司的供應鏈也受到了幹擾。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嘗試從本地供應商開始采購以減少碳足迹,因此對我們而言,這種幹擾仍然是在可控制範圍內。”
自UnPackt成立兩年以來,國人對零包裝的意識不斷提高。
鄭國欣說,最初,大多數人只知道可重複使用的吸管與購物袋是環保的做法。如今,他們也逐漸意識到,日常生活中還可有許多其他的環保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