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玮婷 報道
應對瞬息萬變的保安威脅,國防科技科研工作不能怠慢。大至未經許可的飛機,小至無人機,一切都逃不過我國雷達的“法眼”。
這項防禦能力的幕後功臣之一是國防科技研究院傳感器系統署署長兼特級研究員郭怡健(43歲)。他也是今年國防科技獎個人(研究與發展)獎得主。
過去20年,郭怡健不斷推進天線、數碼電子和無線射頻(radio frequency)以及熱管理等領域的發展,讓雷達系統不分晝夜和天氣情況都能操作,有助我國更及時應對潛在威脅。
他也在雷達信號識別能力方面做出貢獻。
據悉,過去的雷達系統往往爲減少誤報,會將阈值設得較高。阈值是指雷達檢測敏銳性和出現假警報可能性之間的權衡參數範圍。阈值越高,會發出警報的物體越少,反之亦然。不過,隨著威脅演變,阈值必須降低。
郭怡健受訪時指出,降低阈值確實會帶來挑戰,因傳感器會探測到更多東西。“這必須和經過良好設計的演算法相結合,確保能順利追蹤和識別我們要的對象……雷達信號識別方面的科研工作有助我們做到這點。”
在科技界享有極高榮譽的國防科技獎今年邁入第31個年頭,除了郭怡健,還有另一名科研人員和五支團隊脫穎而出。
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昨天在頒獎典禮上致辭時,細述和表揚了新加坡武裝部隊、國防科技局、國防科技研究院和新科工程在對抗冠病疫情的貢獻。
他說,每場潛在的危機,無論面對個人防護裝備、口罩或檢測短缺等情況,我國都能保持沉穩,是因爲知道這些單位具備信息庫、技術和職員的決心。“每一次,他們都沒有辜負我們。”
不過,黃永宏提醒,武裝部隊、國防科技局、國防科技研究院對抗傳統保安威脅的核心任務要繼續,不能松懈,因威脅沒消失,其力度和影響也沒減少。
他表示,國防部和武裝部隊領導人其實在應對冠病期間檢討了下來20年的發展。“這是一項根本檢討,如果建築已過時,就要由更新的建築和更好的功能取代。國防部和武裝部隊每一輪更新,有助確保我們與時並進,維持效力,過程中也會借助科學和工程界的專能。”
另外,負責構想和研發網絡安全系統2.0(Cyber Security Operations Centre 2.0)的國防科技局網絡安全署署長陳鴻達(47歲)是本屆個人(工程)獎得主。該項目也獲頒今年的團隊(工程)獎。
網絡安全系統2.0采用了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提升了國防部的檢測、分析和應對網絡襲擊的能力。
陳鴻達說,過去應對網絡事件時,要掌握服務器和電腦等相關資料並非易事,可能得耗上幾小時。“我當時感到很無奈,想要讓很多程序自動化。如今,我們已成功在系統內設了不少自動功能……而且操作員一打開介面,就能掌握整個網絡情況,也知道應優先處理哪些事件。”
他透露,現在只要幾秒時間,就能掌握電腦網絡之間的關系,並采取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