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誰應該有優先使用權?
好幾年前,當腳踏車開始在本地盛行時,騎士與行人爭用人行道的摩擦時有所聞,近期這場爭用公共空間的“角力”搬到了馬路。騎士把馬路當“阿公的路”,惹火了駕車者;也有駕車者不讓路,危及騎士的安全。
規定腳踏車騎士注冊牌照或是通過理論考試等,是否就能讓騎士安全騎行,減少和駕車者之間的摩擦?
雙方代表互控三大不滿
同一條公路上,駕車者和腳踏車騎士都是合法使用者,但雙方都曾遭遇對方的危險行爲。不論是霸道的腳踏車騎士在公路上占用多條車道,還是不耐煩的駕車者故意鳴笛或頻閃遠光燈,逼迫騎士讓路等,《聯合早報》總結腳踏車騎士和駕車者對彼此的三大指控。
駕車者的三大指控
指控① :霸占多條車道
一組腳踏車騎士浩浩蕩蕩在公路上騎行,還一字排開,甚至霸占超過一條車道,導致交通擁堵。
駕車者戴女士(47歲,金融業)每周六早上約10時30分,在直落布蘭雅往西海岸大道的路上,總會遇到一組六至七人的腳踏車騎士。“三條車道,他們占了兩條,有駕車者向他們鳴笛,他們就比中指。這條路有不少重型車輛行駛,這些騎士不僅造成交通擁堵,行爲還很危險。”
駕車者張伊荔(44歲,保險經紀)也曾遇到一家三口在只有一條車道的小路上並排著騎行,車輛無法超車,唯有在後頭慢慢行駛。
指控②:不守交通規則
一些腳踏車騎士無視交通規則,不僅闖紅燈還快速駛過斑馬線。張伊荔指出,公路上的腳踏車騎士有時不在左邊車道騎行,而像電單車一樣在車輛中穿行。她也曾看過腳踏車騎士闖紅燈,駛過斑馬線時沒放慢速度。
開車20多年的陳姓工程師(43歲)也說,有些騎士會忘了自己在公路上行駛,不太注意交通規則,例如從小路轉入大馬路時沒檢查是否有直行車輛。
指控③:認爲駕車者就應讓路給騎士
有些腳踏車騎士認爲,駕車者就應該讓路給騎士,畢竟騎士只是“肉包鐵”。
陳德勝(32歲,銷售業)指出,腳踏車騎士不一定是駕車者,所以不了解開車的盲點。
“一些騎士有時會快速從我們的盲點駛出,把我們嚇一跳,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意外,但碰到這種情況時,他們反而對我們惡言相向。不是我們故意不讓他們過,而是真沒看到。”
腳踏車騎士的三大指控
指控①:沒與腳踏車保持安全距離
不少腳踏車騎士反映,駕車者對騎士沒耐性,會把車開得非常靠近他們。
郭姓騎士(30歲,自雇)說,高級駕駛理論中列明駕車者超越腳踏車騎士時,應保持至少1.5米安全距離,但很多駕車者忽略這一點。
在路上騎車已30多年的鄒贻光(60歲,自雇者)說:“有時車道比較阻塞,我已盡量靠左,但有些開車人士還是要超越我們,靠得很近,彼此之間距離有時只有30公分左右。”
指控②:視腳踏車騎士爲公路二等公民
不少駕車者不尊重騎士作爲公路使用者之一,也不熟悉腳踏車相關條例。
腳踏車愛好團體Joyriders成員郭成精(52歲,生意人)說:“駕車者認爲繳路稅的是他們,爲何要讓其他人使用馬路,但其實馬路建設的款項來自一般稅收,不是路稅。”
他也常碰到駕車者向騎士喊道,大道(highway)上不允許腳踏車騎行,但其實不允許騎行的是快速公路(expressway)。
指控③:開車時不專心
一些駕車者開車時會看手機或觸碰車內觸屏,導致他們會突然轉換車道,或沒有檢查盲點,一不小心就會撞到腳踏車。
腳踏車騎士陳國強(38歲,經理)說:“這些駕車者不知是要接預召生意或是在看導航,開車不專心。騎士要是反應不夠快,沒有辦法緊急刹車,就會很容易跌倒。”
郭成精常碰到的問題也包括駕車者突然刹車,或是突然轉左,擋住直行騎士的道路。
專家:推行公衆教育比注冊牌照有效
受訪業界人士普遍認爲,制定腳踏車注冊計劃將事倍功半,無法真正解決腳踏車騎士和駕車者共用公路時的問題,因此提升公路安全的關鍵仍得通過公共教育。
外交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日前透露,政府將與活躍通勤咨詢小組合作,檢討腳踏車在公路上騎行的相關條例,其中包括探討規定在公路上行駛的腳踏車騎士須注冊牌照,或通過理論考試等。
新加坡愛騎車隊伍(LoveCyclingSg)創辦人之一朱桦認爲,規定騎士爲腳踏車挂上牌照,以在騎士違規時能被認出和懲罰,對提升公路安全的作用不大。
他舉例說,之前注冊電動踏板車若能有效提升道路安全,當局就無須禁止電板車在人行道上騎行。
與其要求每一輛腳踏車挂上注冊牌照,朱桦建議爲腳踏車騎士進行注冊,並要求有意在公路騎行的騎士通過網上測試,確保他們懂得相關交通規則,當局也能在必要時檢查測試記錄。“通過測試後,腳踏車騎士就不能稱不熟悉或忘了交通規則,也不會大膽違規。注冊騎士也能解決一人擁有多輛腳踏車,或是小孩腳踏車是否須注冊等問題。”
活躍通勤咨詢小組成員林樹發也指出,注冊牌照的舉措將面臨不少挑戰,例如腳踏車騎士老幼都有、且來自不同的年齡層,使用方式也不一樣。
“騎車上學的小學生、父母帶小孩到公園騎車,從住家騎車到地鐵站的上班族……這些人都要爲腳踏車注冊牌照嗎?這樣反而可能導致往後有許多人放棄騎車出行。”
也是騎車安全小組(Safe Cycling Task Force)主席的林樹發指出,若能通過公共教育,鼓勵人們把公路安全當成一種個人的責任,這將能讓他們在行爲上做出改變。
他認爲,許多城市常把荷蘭阿姆斯特丹作爲榜樣,但除了完善的腳踏車基礎設施,該城市也把公路安全融入小學課程中,而我國僅讓小學生到訪公路安全社區公園,這方面的教育仍有待加強。
分析:騎車者年齡背景有別 理論測試不易實行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教授鄭寶蓮指出,腳踏車騎士對交通規則的知識有待加強,但理論測試不易實行,因騎車者橫跨不同年齡層和背景。
“要居民在沒執法的情況下遵守規則,相互禮讓,坦白說我們的素質還沒到這個水平……除非真正明白實行這些規定的用意,否則大家都會設法鑽漏洞。”
政府國會交通委員會主席安迪(Saktiandi Supaat)也指出,最理想的是腳踏車騎士、行人和駕車者各有專用道,但土地有限是我國須面對的現實,政府已盡力爲不同通勤模式的用戶提供各自空間。
他說,一些路段仍須腳踏車騎士和駕車者共享空間,這些地點就需較明確的條規。“條例有改善空間,但法律也有局限,更重要的是提升駕車者和騎士的公路文化和禮儀。”
其他城市如何管制在公路騎行的腳踏車騎士
荷蘭
■設有腳踏車專用的道路和交通指示
■從小學開始教導交通安全課程
丹麥
■路上設腳踏車專用道和優先暢行計劃
■每輛腳踏車有獨特認證密碼以防盜竊
■從小學開始教導交通安全課程
東京
■須爲所有腳踏車注冊和購買保險
■可在公路和共享道路上行駛,但必須靠左
瑞士
■須在腳踏車貼上標簽證明已購買保險,但計劃于2012年停止
騎士盼有更多公路腳踏車專用道
位于丹那美拉海岸路的唯一公路腳踏車道啓用近四年,深受腳踏車騎士歡迎,也希望本地公路有更多這類專用道。
郭姓自雇人士(30歲)每周都會騎腳踏車一兩次,經常使用丹那美拉海岸路(Tanah Merah Coast Road)的公路腳踏車道。他說,這條專用道規劃得很好,距離夠遠,若只爲運動,來回騎幾次就夠了。
他希望我國能開辟更多類似專用道,而一個可探討的地方是萬禮路一帶。
不過,陸路交通管理局受詢時說,當局專注于提供馬路以外(off-road)的腳踏車道,這對不同騎車水平的騎士更安全,也能銜接主要設施和交通樞紐。
位于樟宜東、延長後的丹那美拉海岸路2017年4月22日起通車,雙向各建有三條車道,銜接航空園路。兩個方向最左邊的車道都建有一條腳踏車道,是陸交局在本島公路上鋪設的第一條腳踏車道。它們各長10公裏、寬約2公尺,可允許兩名騎士並列騎行。腳踏車道與車道之間畫有微凸的斜線條紋,清楚劃分兩者。並行的公園兩道則銜接東海岸公園和航空園路。
腳踏車零售店Baik Cycles老板賀民澤(46歲)說,公路腳踏車道雖有助提高安全,但他較傾向在以上路段的公園連道上騎車。“我甯可把公路腳踏車道讓給時速一般可達四五十公裏的騎士,我的時速只有約25公裏,在公園連道上慢慢騎,反而更享受。這也是我尊重其他騎士的做法。”
受訪騎士反映,盡管有公園連道,一些騎得較慢的騎士仍使用公路腳踏車道,其他騎士就得吃進車道超車。
活躍通勤咨詢小組成員林樹發也說,由于樟宜機場附近在施工,不少碎屑會掃向這條公路腳踏車道上,對車速較快的騎士形成安全隱患。
他每一兩個月會前去視察,同陸交局合作清理道路,但一些騎士爲了安全仍不用腳踏車道。“設置這類基礎設施是額外好處,即便沒有也不代表公路使用者不能好好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