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前總編輯林任君、《新明日報》前總編輯、《聯合早報》前副總編輯成漢通、中國新華社駐新加坡前首席特派員蔡錫梅和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杜平,在《聯合早報》爲紀念新中建交30周年而舉辦的“資深媒體人談你所不知道的新中關系”線上座談會上,發表這個看法。
新加坡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在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聲援被國際孤立的中國,讓中國領導人感受到“患難見真情”;但李光耀並非只是港台媒體眼中的“中國政府最佳代言人”,他也對中國提出許多坦率尖銳的意見,中國領導人因此視他爲“诤友”,這爲兩國建交之後長期緊密合作關系打下紮實基礎。
《聯合早報》前總編輯林任君、《新明日報》前總編輯、《聯合早報》前副總編輯成漢通、中國新華社駐新加坡前首席特派員蔡錫梅和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杜平,在《聯合早報》爲紀念新中建交30周年而舉辦的“資深媒體人談你所不知道的新中關系”線上座談會上,發表上述看法。
也是新加坡前國會議員的成漢通指出,新中的關系是經過長年累月、兩國領導人互相認識之後而建立起來。李光耀很早就預見新加坡最終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因此早在1978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就率領一班年輕官員參與接待,包括時任政務部長的吳作棟。在1990年他把總理棒子交給吳作棟之前,他希望解決新加坡幾個重要課題,與中國建交就是其中一項。
曾在1988年隨李光耀訪華采訪的林任君提到,六四事件後,李光耀在公開場合以一貫的坦率作風,向西方國家解說和分析中國,很有說服力,發揮了正面影響。李也獨排衆議,公開預言中國不會停滯不前而會繼續改革,即使面對西方制裁也會堅持下去。
林任君記得《深圳特區報》前社長吳松營2001年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曾透露,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時就說過,李光耀對中國是有功之人。
杜平和蔡錫梅也提到1989年李光耀對中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讓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感到不孤立,同時也提供了中國改革開放另一個重要的參考模式。
曾在1990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駐歐盟的記者杜平說:“我覺得李光耀在1989年事件後替中國說話,展現他極大智慧,洞察力非常敏銳。他了解中國在國際事務絕對不會永遠被孤立,也看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對鄧小平來說,新加坡模式不僅可參照,對中國來說還相對安全。”
時任中國外長的錢其琛在其回憶錄《外交十記》中,記述了1990年10月3日他在聯合國與新加坡外長黃根成簽署建交協議的情景,曾說了一句話:“患難見真情”。
杜平指出:“關鍵的時候你幫我一把,讓我們感到不孤立。不只是鄧小平,在他之後的幾位中國領導人也記住這一點。”
蔡錫梅憶述1992年專訪時任內閣資政李光耀,她說,李光耀對中國問題看得很准,也非常坦率。他對中國大型國營企業面對引入外資的強大沖擊,以及官員貪腐問題提出尖銳的看法,有時令北京當政者相當難堪。
她還舉另一個例子: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李光耀跟他說東南亞許多政府對中國支持當地共産黨,在中國大陸境內設立電台進行反政府宣傳廣播非常不滿。鄧小平聽取了李光耀的意見,回國後就停止了這些廣播,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新加坡的關系也上了另一個台階,在許多政治問題上比較融洽了。
“我記得一位中國領導人曾經在內部講話中說過,李光耀是中國的诤诤之友。”
主持線上座談會的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也引述我國副總理王瑞傑最近提到新中在今年冠病疫情的沖擊下仍維持雙邊合作,這種“患難見真情”的精神曆久彌新。
杜平對此表示認同,他說中國如今雖擁有一些優秀的政府發言人,但在當前的國際社會形勢下要“說好中國故事”,仍需要一位具有說服力的“國際代言人”。李光耀在國際舞台替中國說了很多話,“但他不說恭維的話,而是說真話。”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李光耀基本風格相同,他的文章和講話使今天的中國年輕人了解新加坡如何在國際事務發揮關鍵作用。
展望未來新中關系,杜平說不能忽視媒體的作用,要讓更多中國人了解新加坡,唯一最好渠道就是通過《聯合早報》。“我們應貫徹李光耀先生在早報80周年說的話,把早報當做國家事業來做,要好好衡量它給新加坡帶來的無形價值和利潤。”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