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對冠病疫情挑戰之際,不少知名企業和國際組織領袖呼籲,通過循環經濟模式,重建經濟,促進複蘇。
《悉看大勢》專題系列剖析全球財經格局、商業及科技趨勢,爲你探悉因果,瞻望未來。
借由打破現代人最熟悉的“取得—制造—丟棄”模式,循環經濟能帶來什麽機遇?我國爲什麽特別適合發展循環經濟?
呂愛麗
歐萊雅集團(L’Oreal)、可口可樂、H&M等全球知名企業的總裁,與國際組織如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International)的代表,逾50名全球領袖今年6月共同發出一份聲明,標題爲《更好的重建方案:循環經濟》。
這份刊登于《金融時報》周末版的聲明寫到:“當我們面對冠病疫情的挑戰,問題已不再是我們應否更好地重建過去,而是如何重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提供了解決方案。”
■什麽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並非近年才冒出來的新穎概念。此領域的權威智庫——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指出,循環經濟的起源無法追溯到特定的日期或個人。
1970年代末期,在一些學者、思想領袖和企業的帶領下,概念逐步落實到現代經濟和工業生産中,並形成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例如“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藍色經濟(Blue Economy),以及再生設計等。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認爲,循環經濟概念融合了各個流派,希望打破現代人最熟悉的“取得—制造—丟棄”的線性模式(linear model),與消耗有限資源的經濟活動脫鈎,同時再利用生産過程中的廢棄物,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環系統。
最初接觸循環經濟概念,它容易與減少使用(reduce)、重新使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混淆。
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錫然(Seeram Ramakrishna)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說:“3R是循環經濟的一環。循環經濟還包括了設計、制造、供應和使用較低碳足迹和減少廢棄物産生的産品。”
■五商業模式可促進循環經濟
擔任國大循環經濟工作小組主席的錫然指出,循環經濟同時考量到産品的生命周期結束時,如何以對環境最友善的方式處理。“它不局限于産品和原料,而是涵蓋了各種服務和整個供應鏈。”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認爲,有五個商業模式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一、循環供應(circular supply),減少使用原始資源爲原料,多采用生物、可再生以及再循環的原料;二、回收廢棄物;三、延長産品生命周期;四、共享資源;五、不賣産品,只賣服務。
在本地市場,已有一些來自不同領域的起步公司、中小企業和跨國企業投入循環經濟。總部在新加坡的Kaer,是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列爲可參考的案例之一。
創始于1993年的Kaer以代理和銷售冷氣機起家。公司總裁泰勒(Justin Taylor)受訪時說,公司大約五年前決定轉型至冷氣即服務的模式(Air-Con as a Service,簡稱ACaaS),從賣冷氣機轉而開發提供付費制空調服務的市場。
Kaer負責爲客戶設計、安裝和維護大樓的冷氣設施。泰勒說:“顧客不再須要花錢安裝冷氣系統,而能輕松地享用無限量的冷氣。”他以音樂串流服務平台Spotify爲比喻,“你不必擁有那些實體專輯,仍可以享受到喜歡的音樂,而且選擇更多”。
結合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Kaer創造出一個能夠根據大樓的內部環境,自動實時優化的智能冷氣系統。大樓的能源消耗可降至七成,營運成本也能減少10%至20%。
泰勒指出,過去公司聘用最多的是工程師,如今是數據科學家。Kaer爲轉型投資了5000萬元,接下來計劃再集資2億元以優化軟件和招募人才,進一步拓展市場。
根據循環經濟概念,若業者必須爲後續的再利用和維修負責,他們將願意投資研發更優良的産品或制程。
日本服裝品牌優衣庫(Uniqlo)上個月在23個市場,包括在新加坡首次推出再循環的羽絨外套,原料取自去年9月起從日本各地回收的62萬件優衣庫羽絨外套。爲了更有效率地回收外套的羽絨,優衣庫兩年前委托東麗(Toray)研發新機器。
優衣庫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可持續發展主管陳鑽晶受訪時指出,集團計劃將其他回收的部分用在下一季的産品。優衣庫是否考慮從設計著手,讓産品更易于回收和再利用,陳鑽晶說:“雖然一切尚未確定,我們將不斷探索提高産品可持續性的方法。”
從現在至明年1月底,本地消費者可以把優衣庫的舊羽絨外套拿到店面回收。
與Kaer和優衣庫這些從現有商業模式或制程著手的成熟企業不同,本地起步公司Ento Industries研發新配方,促進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生長,幼蟲可成爲飼料原料,其排泄物則可制成有機肥料。
創辦人潘頌恩受訪時說,公司向本地食品制造業者回收面包、豆渣、水果和蔬菜等廚余飼養黑水虻。一般黑水虻從卵孵化到幼蟲需要18天,該公司使用不同廚余搭配的配方可以將時間縮短。
關于將廚余再循環成有機飼料和肥料,潘頌恩說:“黑水虻來自大自然,我們生産的有機原料也回歸到大自然,形成一個循環。”公司的目標是設立一座每年可以處理7000公噸廚余的轉化設施,生産3000公噸農業與飼料原料。
■具有萬億元商機的潛能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估計,循環經濟可創造數萬億美元商機。例如全球總值1.3萬億美元(1.7萬億新元)的服裝業,若能形成一個循環系統,可釋放5600億美元的經濟機會,而回收廚余每年可創造1550億美元至4050億美元的經濟機會。
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份報告也指出,若能擴大采用再生農業技術,到了2030年可創造1億9100萬份工作、3.56萬億美元的經濟機會。
于6月份一同發出聲明的企業與國際組織領袖已經作出幾項承諾,包括承諾增加服裝的使用次數,以及使用安全和可再生材料來制造、重新設計食品和食品供應鏈,以減少廢棄物,同時盡可能落實在地生産與消費。
冠病疫情會否成爲加速循環經濟發展的契機仍未可知,但這場已奪走上百萬性命的疫情,肯定已引發全球社會省思,如何創造一個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加強我國資源韌性關鍵戰略
新加坡是一個蕞爾小國,自然資源有限,循環經濟是加強資源韌性的關鍵戰略之一。
永續發展及環境部發言人受詢時說,新加坡的水資源是成功結合循環經濟原則的最佳示範。政府也會持續探討各種不同資源或資源之間,可以采用相同原則的機會。例如加強廢棄物管理和回收,擴大它們的多元性,這不僅有助相關行業轉型,也可以在工程、科學、環境管理等專業領域,創造逾600份新就業機會。
我國于去年已推出“零垃圾總藍圖”(Zero Waste Masterplan),目標是直到2030年,將送到垃圾填埋場的廢棄物減少30%。
在這份藍圖裏有一章是“通過循環經濟方式提高三項資源的再循環”,目標鎖定食物與食品、電子設備以及包裝(包括塑料)。以電子廢棄物爲例。我國明年7月1日將實施一項電子廢棄物管理系統,並根據“制造商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簡稱EPR)框架,要求制造商或進口商,負責回收和處理這些受管制電器與電子産品的廢棄物。
政府計劃在2025年以前,針對包裝廢料實施EPR框架。
全球金融業爭搶循環經濟商機
循環經濟權威智庫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于今年9月發布的報告指出,此前的18個月,全球與循環經濟有關的債券和股權投資工具急劇增加。
在這18個月,市場出現至少10只相關的企業債券,總額超過100億美元。
截至2020年中,市場也有10只部分或全面專注于循環經濟的公募基金,由貝萊德(BlackRock)、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等機構推出。報告指出,類似的基金在三年前根本不存在。
自今年初,公募基金管理的相關資産由3億美元增加至超過20億美元。這些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現平均比其他基金高出5個百分點。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認爲,這顯示循環經濟能爲金融機構創造價值,甚至帶來更高回報。“不過,我們還須要更多研究以確定同樣的表現能否持續。”
私人市場的基金數量同樣大幅增長,自2016年以來增加了九倍,包括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基金。
我國方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于11月宣布,從明年1月1日起推出綠色和可持續挂鈎貸款津貼計劃。巴黎銀行(BNP Paribas)、華僑銀行(OCBC)和大華銀行(UOB)已推出符合計劃的貸款框架,支持企業的循環經濟項目、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活動、以及可持續供應鏈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