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冠病疫情的嚴峻挑戰,我國去年仍吸引172億元的固定資産投資,創2008年以來的最高紀錄。一些名字響當當且近年迅速竄起的全球行業巨頭,過去幾個月選擇落戶本地,也讓新加坡備受矚目。
不少議員昨天(3月2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貿工部開支預算時,就提及這些可喜的消息,也表揚我國經濟部門官員在疫情中爲引外資、保員工飯碗所盡的努力。
尤其代表商界的官委議員洪月霞,更不吝于展現她對新加坡長期堅持對外來企業與人才維持開放的贊許,表示這是新加坡與許多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
她也以堅定的語氣說:“我相信外來人才與本地人才能建立相輔相成的合作關系。一直懷疑別人是要來‘搬走我們的乳酪’,對討論毫無益處。”
然而,如洪月霞所形容,社會上對外來人才搶飯碗的指控一直沒停止。國會昨天雖沒有部長與議員針對這議題爭辯起來,但貿工部長陳振聲在講話中還是以較隱晦含蓄的方式呼籲,在危機當前,新加坡不應對世界“發出錯誤的信號”。
新加坡前進黨非選區議員梁文輝在國會裏經常提外籍員工和本地員工競爭就業問題。他昨天以“獲獎學金贊助的研究生與研究員多數是外國人”爲理據,反對我國在“未能證明巨額投資可爲本地人創造就業”前,就承諾下來五年擴大投資在深化創新與研發能力,但隨即被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醫生以實際數據反駁。
梁文輝過後數次舉手想再發言,但沒有被議長點名。
除了談及保持對外資與人才開放,陳振聲也進一步闡述我國在冠病後的世界中要如何站穩腳跟,更好的保住生計。
陳振聲指出,疫情雖沒有對引進外資帶來太大沖擊,但如今制造業已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從産品設計至優化,程序已簡化,時間也大幅縮短;如今速度太慢,即便做得較好,也無法搶占市場空間。
他因此認爲,新加坡不可能都參與各種産品與部件的制造,以低成本和其他國家競爭也會是注定失敗的“紅海戰略”。
他指出,我們必須找到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優勢,而且這優勢須是難以取代甚至無可取代的。
例如,爲制造在疫情時期各國都嚴重短缺的手術口罩重要部件,我國之前就引進生産口罩過濾片的熔噴布機器。
陳振聲說,工程人員最近在組裝這機器時發現,兩台産自不同國家的機器使用了同一個鐵制部件。
“那就是一塊看起來不太顯眼的鐵板。但仔細探查,我們發現它有4000個肉眼看不到的細孔,而且單是鐵板,成本就占機器整體成本的超過一成,且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生産。”
他說:“我們就是要找到像生産這塊鐵板般的獨特優勢。我們就是要當這塊鐵板。”
陳振聲因機器裏發現的一個零件而獲得的啓發,或許聽起來只是個充滿趣味的小故事。然而,不論是我國一開始就想要自産口罩過濾片,或是把機器買回來後還研究裏頭每個部件,這些舉動相信都出于小國生存與疫後複蘇之路的深深憂患意識。
數碼化和全球化將對企業運作帶來巨大沖擊。如今疫情又加快這趨勢的演變,本地員工更須跟上整體步伐。昨天在多個部門開支預算的辯論中,許多新宣布的措施就旨在爲企業與人民提供數碼資源與資助。
新加坡希望奠定它作爲全球商業與科技中心的地位。它或有一天真正成爲亞洲的硅谷,或找到讓自己獨特的那個板塊,但更重要的是,也是陳振聲不斷強調的:新加坡是一個國家,我們須自食其力,在危機中也要愈加努力“掙得生計”(earn our keep),才能照顧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