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新加坡肉骨茶,相信不僅是生活在新加坡的小夥伴很是熟悉,它甚至在全世界都很是有名!小小的一碗湯到底有什麽魔力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肉骨茶起源
肉骨茶(閩南語:Bak’kut teh)是起源于馬來西亞巴生的一道湯菜,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因爲不適應南洋濕熱的氣候,不少人患上了風濕病。爲了治病祛寒,人們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用當歸、杞、黨參等來煮藥。
而 “茶”字是源自創始人的名字“李文地”,因爲賣肉骨湯而被顧客稱作“肉骨地”。福建話中的“地”與“茶”音近,因此後來被稱爲“肉骨茶”,並不是像一些人想的那樣湯裏面會有茶葉。
現在肉骨茶普遍的烹饪方法是將中藥、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皮、丁香、大蒜)及肉排熬制多個小時。在馬來西亞的一些高級餐館也會加入海參和鮑魚一起熬制。
肉骨茶的發展
隨著肉骨茶在東南亞以至亞洲及世界各地流傳,烹饪風格也隨著當地人的口味一直做著調整。現在常見的肉骨茶風味可以分爲三種:
潮州派:顔色較淺,但湯裏放較多的胡椒,所以有比較重的胡椒味。
福建派:顔色較深,因爲用較多的豉油(黑醬油)作調味,所以有較重的藥材味。
廣東派:會加入中國的藥酒,用來加強它的藥效。
現在在新加坡,潮州派較爲盛行,而在馬來西亞,大家則比較偏愛福建派。
不僅肉骨茶口味越來越多,在馬來西亞還興起了一種新的“幹肉骨茶”。 雖然叫“幹肉骨茶”,但其實是把肉湯煮成更濃稠的肉汁,再放入其他的東西,比如枸杞子、幹棗、幹辣椒和鱿魚等。因此,跟傳統的肉骨茶相比,“幹肉骨茶”吃起來更有質感、味道也更清晰,藥味也更濃郁一些,甚至還被譽爲是解酒良藥。
除了可以用豬肉熬制肉骨茶,由于伊斯蘭教禁吃豬肉,因此肉骨茶在馬來西亞也出現了“清真版本”,把豬排換成了雞肉,被稱爲“雞骨茶”。之後還嘗試用海鮮來取代豬肉,甚至還研發出了全素的“肉骨茶”。
肉骨茶怎樣吃才算正宗呢?通常人們都是伴白飯或用油條蘸湯來吃。用醬油、碎紅椒和蒜蓉一起調味。 一般隨湯還會奉上各種的中國清茶(馬來西亞的巴生河流域地區以鐵觀音最爲流行)用來解油膩。
現在在新加坡,人們想吃肉骨茶,通常都會想到“松發”、“黃亞細”、“發起人”三大品牌。三家店都曾被許多明星光顧過,價格也都相差無幾。從味道上來講,三家味道各有特色,小菜也都非常豐盛:鹵粉腸、鹵豬蹄、鹵雞爪、豆皮、小青菜……應有盡有!
現在,不僅可以在店裏品嘗鮮美的肉骨茶,從中國來東南亞旅遊的小夥伴也可以在店裏買一些肉骨茶的調料包帶回家,想像一下,寒風刺骨的冬季,外面白雪皚皚,在家煮上一鍋熱氣騰騰的肉骨茶,放上自己愛吃的蔬菜,播上一段自己愛看的電視節目,一邊喝湯一邊看,簡直是一種至尊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