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直聽到過並通過各類媒體看到過李光耀的各類信息和觀點,尤其是其剛剛去世那一段時間,各類媒體對其有著較爲深入的報道,但我從未深入讀過李光耀的完整的書籍。近來,由于kindle閱讀的方便,我完整閱讀了《李光耀回憶錄:風雨獨立路》和《李光耀看天下》,結合我的分析框架和一些背景知識,我幾乎有把握對其作出比較完整公允的看法。
一、李光耀是誰?
首先,面向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李光耀是誰。看似簡單,其實最不簡單。李光耀是三代華人後裔,身上流著華人的血液,文化上也留著華人的血液。前者無需解釋,但後者需要解釋。李光耀的華人是南方廣東的華人後裔,最初是生活需求而去的南洋,但後來就逐步富裕了。李本人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可算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家庭的財富來自于華人的勤儉和智慧,也來自于與英人交流的國際化環境。他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時代背景也必須充分考慮。新加坡當時是英國殖民地城市,大部分人是華人,靠近馬來西亞,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也有關聯,美國也對其充分關注。該城市曾經被日本占領,也曾經與馬來西亞結成聯邦,後退出。李受的是英文教育,會說漢語和馬來語,後留學英國,學習法律,是執業律師。妻子是其同學,也是法律人士。
從以上簡單的描述,可以看出這樣一個環境是個極其國際化的環境。從後面也可以看出,李光耀所面臨的情況也是極其複雜的環境。很多人在討論李的時候,過于高估了其個人因素,而低估了環境因素,應該予以改正。
二、李光耀做了什麽?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下李光耀做了什麽。
第一,李光耀成立了人民行動黨。因爲英國要撤離殖民地,和平分手,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留下了議會選舉的政治制度,所以李才有機會成立人民行動黨,以議會選舉的形式上台執政。李自己也說,議會制和法治是英國人留下的遺産,不是他的創造。人民行動黨的組織和要義,用李自己的話說,是借鑒了天主教的教皇選舉制度,以實現動員效率和精英導向。人民行動黨的選舉成功,靠的兩個法寶,一個是與左翼政黨的合作,從內部模仿其組織和鬥爭方法,實現基層動員和深度滲透控制,並部分采納其傾向社會的政策取向;一個是高水平的戰略和政策選擇能力,爲新加坡提供正確的生存空間和立場,尤其善于利用國際形勢爲其爭取利益。
第二,李光耀帶領新加坡加入後又退出馬來西亞。現在看,兩個決策都是精明的。第一個決策之所以精明,是因爲新加坡當時不具備獨立生存能力,英國當局也希望新加坡加入。以新加坡的軍事力量,當時是沒有辦法支撐起獨立的,作爲權宜之計必須如此。第二個決策之所以正確在于,人民行動黨在李的領導下,具備了極強的運作能力和戰略水平,尤其是具備了真正的高水平的戰略分析選擇能力,事實上已經超越了馬來西亞的執政黨,加之華人在馬來西亞的人口占比達40%,完全可以有資格有能力在馬來西亞全國範圍內執政。但是,雖然當時馬來西亞是議會民主的政治結構,但其種族社會結構使得其會采取不承認議會選舉而實施強力對抗的政治手段。而且,雖然華人很多,但在政治上並不團結,無大的力量,短期內無法實現有力組織,時勢也不會提供足夠的時間使其成長。在二者的對壘中,新加坡獨立成爲最好的選項,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所以,李後來在新加坡獨立宣布上罕見表露感情,一度哽咽流淚,並不是很多人認爲的是對馬來西亞的不舍,而是對自身退出馬來西亞後無法對團結機構繼續發展的愧疚,因爲李和人民行動黨的出現燃起了有政治遠見華人的希望,而隨著新的獨立,這些希望又由于華人人數占比的下降而破碎了,也是對部分華人領袖政治無能的憤怒。李基于超越種族、法治下政治經濟機會平等的理想受阻擱淺了。
第三,李光耀構建了基于平等權利的新加坡多元社會。雖然李光耀在馬來西亞的政治願望受挫,但新加坡卻成爲其政治理念的施政基地。由于國內的人由于並不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不太容易理解李的貢獻有多麽卓著。毫不奇怪,東南亞一帶的國家至今仍然存在著種族問題,使得時不時出現政治緊張。李光耀作爲一個受過深深英式教育的法律人,其政治理念不可能不受到法治思維的影響。很多人認爲,李光耀是個實用主義的政治家,這當然沒錯。但是,這種說法低估了李光耀的理想主義的一面。李光耀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清楚的,只是由于其一貫的務實性格和政治環境的約束,使得他對政治理想的闡釋非常少。對李光耀來說,新加坡必須生存下去,必須與鄰國搞好關系,必須靠精明實用的政策來穩住局面。對他來說,英國的議會制和法治,傳統儒家家長制,華人好利傳統,日本占領當局威權主義,美國的經濟開放,等等,都是可以使用的工具,目的就是兩個,一個是要實現政治穩定,一個是經濟發展。在這一點,與我們的取向確實也存在某種類似之處。
三、李光耀沒做什麽?
在某種程度上,評價一個政治家的作用,不僅僅是他做了什麽,而更加重要的是他沒有做什麽。根據傳統政治理論,一個政治體最重要是各種力量的混合政制,是否能調和得恰到好處,是否有足夠的彈性適應未知的環境。
第一,李沒有向極左翼轉向,雖然他身爲華人,當時又是蘇中等力量崛起之時,很多華人都有此想法。但李立足新加坡生活的現實,以及他本人的氣質,他沒有選擇極左翼,而是采取相對中間的社民立場和威權主義。
第二,李沒有采取純粹的英美民主,尤其是明確拒斥美國的民主模式。李認爲,英國的議會制適應能力更強,比美國的三權分立要更好。但即使英國的議會制,也被李在實踐中進行了較大程度的修改,而有些面目全非。但總體看,骨架仍然還在。
第三,李沒有采取華人優先或任何基于種族的優先政策。在當時的馬來西亞和現在的美國,依然存在著對少數族群照顧的制度性規定。這有其道理。但其副作用卻明顯而巨大。最大的禍害在于,這種做法破壞了人內心的正義公平感,而這種正義公平感是個人奮發有爲的根基,是一個社會自由發展的根基。記得在一個媒體上看到,新加坡人經常的一個口頭語是沒人欠你一個生活。自主精神可見一斑。
第四,李沒有采取人治方法治國。李一直執政三十多年,但始終是在選舉上的壓力進行的,使得人民行動黨始終保持被選民抛棄的可能性的體制中運作,這就相當于保證了人民行動黨在法治框架下進行,受到各種制約,無法得到會導致絕對腐敗的絕對權力。
第五,李沒有采取封閉策略。當政之初,有人認爲新加坡有可能成爲古巴第二。但李的見識和能力使他沒有可能走這條路。因爲華人移民根深蒂固是追求財富的。新加坡也只有采取開放政策,才可能獲得財富。同樣,李在現實中認識到,英語是融入全球的最優先工具,所以才大力推廣英語。而日本,直到現在還在大力推廣英語。
四、李光耀會怎麽做?
一個政治人物的價值之一在于,當我們遇到現實問題的時候,可以想一想如果他在會怎麽做。
李光耀承認,他如果有一個主義認可的,他認爲是廣義的進化的自由主義,基于平等的政治經濟權利的經濟發展主義。他本人最認可(或可稱唯一認可)的思想家居然是哈耶克,可能很多人會大跌眼鏡。我想,如果用李一貫的思想予以考慮的話,李會比較重要人心的變化,會比較重視外交,會比較重視權力的制衡,也會比較重視人的自由發展。這些考慮雖然並見得是李之前一直的看法,但確實他的思想的自然延伸。對活著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看他的精神實質,而不是他自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