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中心區。(海峽時報)
作者 程英生
政府很喜歡舉辦官民對話會,幾十年來舉辦了無數,名堂不一,但都是爲了表示尊重民意,體現民願。
最近一個例子:上個月那場大選,有個“東海岸大計”沒說清楚。結果,選舉一結束,補救辦法就出現了。一系列對話會即將開展,由居民自己說清楚:東海岸計劃應該是什麽。
我們不難想像,對話必將在下屆大選前帶來一個更美好的東海岸:出行方便、設施齊全、鳥語花香、細白沙灘上浪花朵朵…… 回想起來,各式官民對話數十年,並非每次都看到豐碩成果。有些課題對談了多年,還在原地打轉,看不到繁茂果實,而是雜草叢生,始終理不清搞不定。
政府的工作中,設施的鋪設,環境的優化,相對容易,但關系民衆心理情緒的、切身利益的,就難以拿捏,不是幾場對話便可消融,特別是當對話流于形式。 所謂的“外來人才”就是這麽一個課題。在第二代領導人掌舵的初年,爭議便已浮現,隨著發酵。而今,數不清的秋去冬來之後,第四代快要接班之時,社會上下還在議論不休,還找不到可以好好商議的共同語言,而是各說各話。
近日來,體制人士和企業領袖,在回應新一輪的民間批評時,搬出好些陳年舊話和做人道理,呼籲衆人不忘立國初心:廣納人才,用人爲賢,不分種族。並說,學好本事,力爭上遊,好過一味羨慕。
一些民衆受教之後心裏不很舒服,回嗆說,如此淺顯道理,有誰不知?這豈不是低估民智,並也反映解決問題的誠意不足。他們也說,民衆有感而發,不是排外,只求國民優先。
其實,政府也不是充耳不聞。相關措施已有調整,簽發給外地人的就業證、學生證和居留權收緊了,一些歧視本地人的企業也上了黑名冊,面對法律檢舉。
萊佛士坊人潮、白領上班族。(聯合早報)
可是,社會觀感沒跟著改變,人們還是覺得職場裏外地人本地人的比例失衡,覺得官方數字和現實狀況始終有些出入。 過去一周,在手機上,在網絡裏,一場分辨真僞的論戰傳開了。圖文並茂的訊息人們互相傳送,試圖說明的是某些機構和某些企業裏,待遇優厚的職位外籍人員居多,本地人靠邊站。
在這就業形勢險峻的時刻,這樣的訊息立即引發憤慨,盡管有些圖文虛虛實實,並帶著過分的個人攻擊,但一般人傾向于相信,因爲這跟自己的觀察相差不遠。
企業、銀行和政府都忙著澄清,各自表白無意歧視,也各自公布了具體數字。
金融管理局局長昨天就說, 在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各類職員中,新加坡公民占了約70%,永久居民占14%,而高級管理人員中,新加坡公民占43%。
他說,新加坡是國際金融中心,需要一些外籍專業人員助陣,但他承諾,政府會培養新加坡人才,使他們成爲銀行金融業的中堅分子。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聯合早報)
未來幾個月,政府或會有更多承諾更多舉措,顯然的,民間怨言持續發酵,官民互信備受考驗,沒有更大的動作,難以扭轉社會觀感。
動作和舉措之外,姿態和語言也很重要。民衆自覺已經成熟長大,長官訓詞那一套,實在是有點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