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埠之初的港口城市,到今日的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一直走的是國際化線路,其對外開放,友好包容的政策,爲新加坡帶了世界各地的物流和人流,形成了一個精彩紛呈的多元文化大熔爐,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擦出的火花,成爲了今天新加坡一道獨特的風景。
很多新加坡人都非常喜歡重慶和成都這兩個城市,除了感慨這兩個城市安逸的生活以外,當地的飲食也符合新加坡人的喜好。新加坡人日常飲食口味偏重,喜歡吃辣。華人飲食以中餐爲主,與中國大陸基本一樣,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大陸廚師通過勞務輸出的方式,前往新加坡工作,他們把最地道的中國餐飲帶到了新加坡,有些菜式的配料和烹饪方法略有改變,以適應當地的實際情況,同東南亞其它國家一樣,椰子作爲一種食物材料,被廣泛的使用。
海南雞飯(Chicken Rice)
海南雞飯源于海南,但發揚光大卻是在新加坡。相傳早年有一來自中國海南的移民阿福,來到新加坡以後,自謀生路,挑著扁擔,沿路售賣自制的雞肉配飯,廣受食客歡迎,由此將海南雞飯傳入新加坡。
傳統的海南雞飯必須選用海南文昌雞,鮮嫩多汁的白斬雞搭配雞油拌飯,成就一份經典滋味和招牌。如今,海南雞飯成爲新加坡美食的首選代表,大街小巷,從星級酒店到路邊攤檔都有供應。受食客追捧的幾家老字號分別是:天天、文東記、威南記、阿仔、五星、黎記等。
咖喱魚頭(Fish Head Curry)
這道菜顯然是中華美食與印度咖喱碰撞後誕生的傑作,成爲最具新加坡風味的美食代表,食材通常是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鲷魚頭,在香辣的咖喱中熬煮後,湯味辛辣香濃,魚頭鮮嫩美味。
在小印度的大多數餐廳都有這道菜,知名的幾家分別是The Banana Leaf Apolo、Zam Zam、Muthu’s Curry。
Zam Zam在蘇丹回教堂對面,除了咖喱魚頭以外,印度煎餅也是這家店的招牌美食。
叻沙(Laksa)
叻,音同“樂”,也稱喇沙,米粉是東南亞各國的主要食材,叻沙使用的是粗米粉,而且還被剪成小段,吃的時候只能用勺,不能用筷子,配料通常有蝦、魚片、蚵仔、雞蛋、豆芽等。
叻沙有很多種,差別在于湯底和配料的不同,新加坡加東地區(Katong)是叻沙發源地,湯底是用椰汁、辣椒、蝦米熬制的,以口味鮮辣知名,而娘惹叻沙(Nonya Laksa)則是酸甜和微辣的口味。叻沙是攤鋪美食,到處都有,328加東叻沙、結霜橋叻沙較爲知名。
椰漿飯(Nasi Lemak)
椰漿飯是傳統的馬來經典菜肴,在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文萊等國家也非常普及。椰漿飯最大特點就是煮米飯時加入了椰汁、香蘭葉、鹽和油,使得米飯有特別的椰香味,除此之外,菜式的搭配非常廣泛,沒有統一的標准,各個國家根據自已的飲食特點搭配菜式,雞腿、香腸、魚仔、午餐肉、雞蛋、蔬菜和堅果等是新加坡餐廳供應較多的品種。
肉骨茶(Bak Kut Teh)
肉骨茶並不是茶,而是用豬骨和藥材煲成的湯,因避諱“藥”字,所以稱之爲茶。吃肉骨茶通常搭配油條,另外,鹹菜和花生米也不錯。以前人們喝完湯會飲茶解膩,現在薏米水更受年輕人歡迎。松發、黃亞細、發起人等都是當地肉骨茶的知名餐廳。
松發肉骨茶克拉碼頭店
位于仰光路的黃亞細肉骨茶是一家老字號餐廳
咖椰吐司(Kaya Toast)
新加坡的國民早餐,也常作爲茶點。咖椰是由雞蛋、椰漿和香蘭制成的醬,和黃油一起塗抹在吐司上,甜中帶鹹,夾雜著酥脆的吐司,剛好喚醒早晨剛起床的味蕾,還有兩顆加了生抽和胡椒的半熟雞蛋,飲料是咖啡或拉茶,在咖啡館或面包店,大概5新幣(25元人民幣)就能享用一個這樣最常規的套餐。亞坤咖椰吐司是新加坡最著名的品牌,有很多分店,物美價廉,品質如一。
辣椒螃蟹(Chilli Crab)
螃蟹是常見的海鮮品種,但新加坡人將它做成了“獅城國菜”。一般選用斯裏蘭卡螃蟹,個頭大,肉質緊實,用番茄和辣椒配成的醬汁大火爆炒,最後淋上蛋花汁勾芡,是一道重口味的料理,可以點白饅頭蘸著醬汁吃,保證讓你停不下來。
對于不吃辣的食客,這道菜還有很多其他口味可供選擇,比如黑胡椒、咖喱、鹹蛋,奶油等等。這道菜在新加坡非常普遍,當地的海鮮餐廳,都會有這道菜,最出名的是珍寶海鮮樓、無招牌海鮮、龍海鮮螃蟹王等。
珍寶海鮮樓克拉碼頭店
無招牌海鮮聖淘沙店
肉脞面(Bak Chor Mee)
肉脞(cuǒ)是福建話,肉沫的意思,新加坡的肉脞面不僅有肉沫,還有豬肉片、魚丸、豬肝、香菇、雲吞和魚幹,食材豐富。肉脞面有幹面和湯面兩種,面條有粗細之分,點餐之前注意和店家確認清楚。
炒粿條(Char Kway Teow)
粿,讀guǒ,潮汕和福建地區的小吃,由米磨成粉以後制成的食物,也指糕點。粿條類似于國內的寬米粉,炒的時候會搭配蛤蜊、蝦仁、雞蛋、臘腸、豆芽、魚餅和韭菜等一些輔料。
還有一種“菜頭粿”,是米粉中添加了白蘿蔔碎,裹成塊後切成小條,“菜頭粿”可以炒,也可以與雞蛋一同煎,是新加坡的潮汕裔居民中非常普遍的一種食品。
沙爹(Satay)
就是烤肉串,傳統馬來風味的烤肉,將腌制好的牛肉、雞肉、羊肉在炭火上烤,然後蘸上由花生、椰漿和蝦米調制成的沙爹醬,味道香醇無比。還可以配上米飯、切片黃瓜和洋蔥絲等蔬菜,就是一道可口美味的馬來小吃。沙爹通常是在路邊攤位或熟食中心,每串0.5-0.7新元(約2.5-3.5元),10串起售。
烏節路附近的紐頓熟食中心,實龍崗的忠忠熟食中心(Chomp Chomp Food Centre)都是沙爹攤檔多,口碑較好的地方。
蝦面(Prawn Noodle)
蝦面是新加坡街頭常見的一種食物,面條、蝦、肉、排骨是常見的搭配,面條是堿面,有帶湯和幹拌兩種,深受許多人喜愛。華記大蝦面、河南肉骨大蝦面、亞峇街大蝦面是食客追捧的老字號。
烏打(Otak)
將魚肉搗碎,混合調味料制成魚肉餅,先蒸至七八成熟,然後用班蘭葉包起來,在炭火上烘烤而成。
黃姜飯(Nasi Kunyit)
黃姜也叫姜黃,是一種天然香料,類似于生姜,但沒有辣味,主産地是印度、印尼和中國。中國的黃姜較多入藥,在印度和印尼,當地人將黃姜磨成粉,添加到食物當中。顔色鮮豔的印度黃姜飯就用到了姜黃,也因此而得名。
竹腳中心是“小印度”最繁華熱鬧的市場,上層銷售民族服飾和配飾,下層美食攤位賣的黃姜飯和印度羅惹,風味獨特和正宗,感興趣的中國遊客可以一嘗。
羅惹 (Rojak)
一種新加坡特色的沙拉,既有蔬菜,又有水果,還有主食,將豆芽、綠葉蔬菜、油條、豆腐泡、菠蘿、黃瓜、青芒果,混合蝦醬、糖和辣椒醬拌在一起,最後撒上一層花生碎,是一道酸甜開胃的小食,搭配沙爹非常不錯。
珍多(Cendol)
是一種傳統甜點,以碎冰、椰漿、由綠豆和斑蘭葉制成的粉條混合而成,還可以根據喜好添加紅豆、仙草、黑椰糖等,最後淋上香蘭汁與棕榈糖調味。
恐龍美祿(Milo Dinosaur)
在新加坡,雀巢的美祿可可粉是最受歡迎的“國民飲料”,吃法多樣,而“恐龍美祿”這個聽起來完全不搭界的單詞組合,是最受歡迎的一款,新加坡人飲食重口,連飲品也非常高能。
調制一杯正宗的恐龍美祿,需要五個步驟:杯底先放五勺美祿粉,然後加兩勺白沙糖、再加200毫升煉奶,然後放入多一點的冰塊,最後在冰塊上再加三勺美祿粉。
拉茶 (Teh Tarik)
奶茶反複交替地從一個茶杯倒入另一個茶杯,兩個茶杯相距越遠,奶茶就被“拉”得越長,泡沫就越多越細膩,茶葉和煉乳就融合得越充分。熟練的拉茶師傅可以讓茶杯相隔1-2米而不灑出一滴奶茶。
酸橙汁(Lime Juice)
剛吃完辣螃蟹、沙爹或叻沙等重口味食物之後,來一杯冰凍酸橙汁,可以緩解鹹辣油膩的感覺,或者在太陽下走路乏了,一杯酸橙汁可以解渴提神,幫助恢複體力。
班東(Bandung)
由玫瑰糖漿、煉乳加水調制而成的夏日清涼飲料,有玫瑰的清香和牛奶的絲滑,粉紅的顔色就是它最醒目的標記。
面包夾雪糕(Bread & Ice Cream)
冰激淋的新加坡創意吃法
熟食中心(Food Center)
很多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輕人,都不在家裏開火做飯,一日三餐都是在餐館解決,可想而知,新加坡的餐飲業非常發達,每個小區都有熟食中心,相當于國內的美食廣場,也是新加坡特色的“公共食堂”,幾十上百個攤檔,選擇多樣,價格不貴。
中峇魯老巴刹
芳林巴刹與熟食中心
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
除了各區的熟食中心以外,還有一些美食彙聚的地方,比如克位碼頭、牛車水以及位于摩天輪附近的新加坡美食彙——路邊攤。
另外,還有一些本地老字號,比如老曾記,經營各類油炸食品;鼎泰豐,源自台灣的一個華人品牌,受大陸遊客追捧較多。
必買新加坡伴手禮
藥油藥膏
新加坡的藥膏藥油在中國一直有不錯的口碑和信譽,華安藥行藥酒、大東亞雙蝦牌青草油、海底鐵樹油、千裏追風油、馮滿記頸肩松等都是人氣手信,送給長輩絕對一流,在當地藥房按需購買。
Irvins鹹蛋魚皮
Irvins鹹蛋魚皮是超高人氣零食,新加坡特産,遊客必買手信。國內電商也有提供,但價格很貴,六十多一袋,真心吃不起。好不容易去趟新加坡,不妨多吃多買點。
豬肉幹
新加坡名優産品,非常薄,大約兩三毫米,四方型10cm x 10cm。味道有點像廣東甜臘腸。有幾個品牌,林志源更受歡迎,除了豬肉幹,他們還有牛肉、雞肉、蝦肉、魚肉幹,甚至還有鴕鳥肉幹。另外,美珍香也是知名品牌。
亞坤咖椰醬
咖椰吐司的美味,就在于特制調味醬,如果喜歡這個味道,不妨帶些回國,即使在國內,你也可以自制新加坡人的“國民早餐”。
班蘭蛋糕
Bengawan Solo是新加坡著名的糕點品牌,當中最受歡迎的是班蘭戚風蛋糕(Pandan Chiffon Cake),因爲添加了班蘭葉的成分,這種蛋糕是綠色的,也是網友一致推薦的必買手信之一。
南洋老咖啡
喜歡咖啡的人士,不要錯過這款代表新加坡咖啡文化的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