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生代”的華文教育
華語學習不僅是新加坡華人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也是華文傳播的重要途徑。
“雙語政策”是新加坡獨特的國家政策,爲新加坡的國際化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新加坡有關人士表示,目前新加坡本地的雙語優勢正在呈現出逐漸減弱的趨勢,如何吸引年輕人學習華語成爲新加坡政府面臨的難題。
前不久,新加坡第五屆“與聲劇來”廣播劇創作比賽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大廈舉行頒獎典禮。這次比賽不僅參賽人數創新高,同時出現了非華族的獲獎者。華語的魅力吸引了非華族人的學習,帶動了華文的跨族群傳播。
在“新生代”的華文教育中,新加坡仍需有所作爲。
雙語優勢漸弱
新加坡政府規定,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要學習母語:華人要學習華語,馬來西亞人要學習馬來語。這種雙語政策賦予新加坡獨特的語言優勢與文化魅力。在華人占據70%以上人口的新加坡,華文教育的發展與新加坡華人社會,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息息相關。
“因其特殊的曆史與地理方位,1965年獨立之後的新加坡,力求發展成爲國際化城市,在語言文字上大力推廣英語教育。在文化和政府層面,也力推‘向西方學習’的政策。”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研究員張應龍在接受采訪時說。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段穎也表示:“新加坡華文教育的發展曆史和李光耀的政治布局和國際視野都有很大關系,從最初淡化華文教育到最後重視華文教育,對外,隨冷戰、新美關系、新中關系變化而有所變化,對內則與政府的族群治理政策相關聯。”
新加坡的語言教育實質上是確立了英語至上的教育政策。華語作爲華人的母語,更多地體現爲一種文化傳承的語言工具。但雙語並行,確爲新加坡的國際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光耀先生曾自豪地將雙語政策稱爲“建國基石之一”。他曾說道,正是由于新加坡這種獨特的雙語優勢,才使得新加坡在不丟失文化傳統及華文這個大市場的基礎上又能夠與世界自由對話,實現充分的國際化。
然而目前新加坡的雙語政策也面臨著挑戰。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資深媒體人文樹森表示,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通曉英語,新加坡本地的雙語優勢逐漸減弱。
張應龍對此表示:一方面,新加坡面臨著周邊國家的挑戰,例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這些國家的雙語教育正在穩步發展與提升。另一方面,新加坡面臨自身的問題,多年來推行“英語至上”的政策,使得新加坡精通雙語的人才實際上越來越少。
關于新加坡“英語至上”的政策,曾獲得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獎學金,目前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就讀的新加坡華人陳柏男也表達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新加坡的年輕人的確缺乏學習華語的環境與動力。你可以想像,在一個以英語爲工作語言的大環境中,在數學、科學、地理等科目都是英文教學的校園環境中,大家對華語的興趣並不是想像中那麽大。”
在與記者交談的過程中,陳柏男表達了對新加坡華文教育的擔憂:實際上,新加坡的華語課程雖然從幼稚園持續到初中或更久,但每周的課程卻可能只有幾個小時;而不同華人家庭父母的華語水平也各有差異。無論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華語學習都存在諸多不足。由此造成的是,新加坡年輕一代的華語水平參差不齊。
“內憂外患”,新加坡的雙語優勢不僅面臨其他國家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著國內新生代華語學習的不足。
華語魅力猶存
這當然並不代表華語失去了魅力。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第五屆“與聲劇來”廣播劇創作比賽在國家圖書館大廈舉行頒獎典禮。這次比賽由新加坡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和電台UFM100.3聯合舉辦。比賽吸引了來自新加坡40所中學、初級學院和理工學院的561名學生參加,收到參賽作品共236份,是曆年來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
擔任頒獎典禮主賓的教育部兼人力部高級政務次長劉燕玲致辭時表示,超過八成的學生認爲,通過參與比賽相關的一系列活動,激發了他們學習華文的興趣。
學習華語,本就是每一位新加坡華人的“必修課”。從幼稚園開始,新加坡華人小孩還要經過小學6年、初中4年的學習,漫長的華語學習對他們了解中華文化的好處毋庸置疑。
在這次比賽中尤其矚目的是一位來自印度裔的女孩馬玉琪,她與來自新加坡女子學校的戴蕊琦共同以華語創作的廣播劇《爸爸最重要》,奪取了本屆廣播劇創作比賽最佳劇本獎的季軍。目前正在修讀高級華文的她說,“這次能以華語創作廣播劇,在空中聽到自己的作品,讓我覺得之前的努力沒有白費,家人也爲我感到驕傲。”
新加坡非華族加入華語學習的行列之中,展現了華語魅力與華文傳播的潛力。
不僅是新加坡本地非華族,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非華人族群開始對華語産生興趣。據中新網近日報道,“漢語熱”正在走俏“絲路沿線”。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漢語走出國門,成爲“世界語言圈”裏的熱門。
“華人以外的族群學習華文,對于加強各族群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理解,以及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都會發揮積極作用。”段穎分析道。
新加坡在2017年也重新啓動了“講華運動”,促進新加坡年輕人學習華語。“講華運動”,或稱華語運動,是1979年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發起的語言推廣運動。陳柏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就受益于新加坡政府推出的這個活動,華語進步明顯。
除了新加坡“土生土長”的華人,新近移民也表達了對華語學習的堅持。在2016年入籍新加坡的華人安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會讓子女繼續接受華語教育。同時,她認爲華語的運用也十分重要。
新生代再接力
如何提升新加坡年輕人學習華語的興趣?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在華文書籍獎頒獎儀式上,鼓勵學生與師長改變學習華文華語的態度。他認爲,學習華文的關鍵不在于程度而在于態度,學習態度要好,家長與學校也應多鼓勵程度不好的學生,先掌握語言的技能,再了解背後的文化。
張應龍也表示,要提升學習華語的興趣,首先要超越把華語僅僅當作一門工具語言的角度,把學習語言和學習中華文化相結合。其次,要把學習華文與實用結合起來。“隨著中國與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懂得中文,會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段穎也表示,“海外華人學習華文的積極性有所回升,一是出于自身的族群認同;二是出于中國崛起,走向世界所帶來的各種發展機會,內外因素一起激發了海外華人學習華文的興趣。”
在華語傳播的具體方式方面,新加坡資深媒體人文樹森提出,新加坡本地華文媒體與影視可以“黃飛鴻大戰喪屍”這種吸睛的人物組合、混搭的故事背景,去獲得年輕觀衆群體的高點擊率。
談及對新加坡政府推廣華語的期待,陳柏男說道,他希望自己曾受益匪淺的“講華運動”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希望政府可以看到保持母語的價值,關注華語背後的文化價值。而他自身也致力于華文傳播,創建了自己的教育科技公司,通過與新加坡政府合作,開發一系列講授華語的軟件和線上平台,打造更加適合年輕人學習華語的工具。
“這些年新加坡也引進了大量的中國新移民,這些中國新移民可以發揮雙語特長,爲新加坡保持自己雙語教育的優勢做出貢獻。”張應龍表示。“一方面在語言教學方面,新移民可以‘原汁原味’地進行教學;另一方面,可以舉辦具有中華傳統文化色彩,同時又符合年輕人特點的文藝活動,以更好地吸引年輕人參加。”
華語學習不僅是新加坡華人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也是華文傳播的重要途徑。面臨“內憂外患”,“新生代”的華文教育不僅關系到新加坡雙語優勢的存續,同時也關系到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漢語熱”的背景下,華語魅力猶存,新生代則需再接再厲。
楊甯 王晴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