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顯示,新加坡中學生的國際化素養優越,即全球課題的掌握、跨文化溝通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27個參與國家和地區當中排名第一。
報告顯示,46%新加坡學生在國際化素養方面,取得最高的第四和第五能力等級,這個比率是參與國家和地區當中最高的,遠高于經合組織國家與地區平均的14%。這顯示新加坡學生分析不同觀點、區分有偏見和中肯的信息來源,及評估不同狀況等方面的能力相當高。
國際化素養是什麽?
簡單來說,國際化素養就是有關全球性課題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國際化素養越高就越能成爲一個良好的世界公民,是全球化世界中至關重要的素質。
根據PISA公布的《國際化素養框架》,國際化素養指的是能分析本土、國際和跨文化課題;理解和領會他人觀點和世界觀;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且有效的互動;以及願意爲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行動。
調查以15歲學生爲對象。27個國家和地區約25萬名學生參與上述兩項調查,當中包括6676名來自新加坡153所中學和13所私立學府的學生。
以認知測試來說,新加坡學生的積分爲576分,在參與國家與地區中居首。第二至第五名依次爲加拿大(554分)、香港(542分)、蘇格蘭(534分),以及台灣(527分)。經合組織平均分爲474分。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經濟階層最低25%學生表現不俗,他們在認知測試方面取得的522分平均分,雖和新加坡經濟階層最高25%學生(628分)有一段差距,但比其他參與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得優秀。經合組織經濟階層最低25%和最高25%學生的平均分,分別爲437分和511分。
對新加坡學生在PISA國際化素評估調查中表現傑出,新加坡教育部長黃循財在10月22日晚上載的Facebook貼文中表示欣慰:
“
他指出,教育不僅僅是追求良好的學術表現,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從小培養良好品格和價值觀,以及鍛煉如何與他人溝通和協作等軟技能。
新加坡學生的國際化素養爲什麽會比其他國家來得高?在哪方面有待進步?
跨文化交流技能好,新加坡雙語制度有功勞
與不同文化的人溝通這方面,新加坡學生的表現也不錯,懂得使用不同溝通技巧跟語言不通的人對話。
PISA調查報告指出,在這方面表現良好的學生一般會多種語言,也與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有接觸,而新加坡就符合這兩點。
新加坡教育部說,新加坡的雙語政策和各種語言計劃讓學生能掌握兩種或更多的語言,有助促進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對話。另外,73%的學生也會在學校和朋友圈中接觸來自其他國家的人。
新加坡學生也懂得尊重和嘗試了解不同人的觀點。
有73%的新加坡學生要更好了解朋友時會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比OECD平均的64%高。66%的新加坡學生表示碰到意見不合時,會嘗試了解每個人的觀點再作出決定,OECD平均則爲59%。新加坡學生對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也非常尊重,超過八成的學生會尊重他人,比OECD平均高。
大致了解國際課題,但對不同課題的熟悉度不一
新加坡學生對國際課題大致上還算了解,但對于某些課題的認識比其他課題來得高。比如,新加坡學生對于全球暖化這個課題非常熟悉,在科學、地理和社會知識(Social Studies)課程都有接觸,因此教育部對于學生了解這個課題不感到意外。
然而碰到新加坡課程較少接觸的貧困和國際糾紛等課題時,學生們的認識就低于OECD平均了。教育部指出,課程時間有限,而國際課題又那麽多,教育部只能把他們認爲最迫切或與新加坡學生較相關的課題,選擇性加入課程內,但也會隨著課題重要性的演變來更新課程教材。
除了從學校課程學習到的知識,調查也顯示有四分之三的新加坡學生會通過Facebook或推特了解國際時事,有53%的學生也會定期閱讀與國際社會課題相關的網站。
學生自覺認知適應能力不強,無法應變不同情境
盡管新加坡學生認爲自己懂得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但他們在評估自己面對某些陌生情況時的應變能力方面,卻顯得信心不足。
例如,新加坡學生認爲自己在碰到不尋常的狀況或在高壓情況下,仍然可以隨機應變的比率,比經合組織平均略低。
針對新加坡學生的認識適應能力比經合組織平均來得低,教育部指出,PISA的國際化素養評估調查收集的數據,是根據學生的自我評估,並非學生實際所展現的應變能力。
新加坡教育部副教育總司長孫振炜對此表示:
“我們希望通過鼓勵學生加強成長型思維,以及繼續爲他們提供多元的學習體驗,讓他們有機會在陌生的情況下,鍛煉決策能力,提升他們對自己應變能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