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平和平等的社會,是一項艱巨的社會工程,成功有賴于政府的可持續性政策,以及人們思維的與時並進。(海峽時報)
新加坡透視論壇2021研討會上,教育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指出,我國可把冠病危機視爲“重新開機”的契機,就社會不平等、綠色能源和社會團結三大議題“重新設定”。
“重新設定”也是這項常年研討會的主題。
“重新開機”和“重新設定”都是電腦語言,符合數碼時代的思維方式。這三大議題如何“重新設定”,首先必須取得國人的普遍共識。
其實,“重新設定”並不表示我們過去所做的都是錯的,冠病疫情突顯過去一些受關注的議題變得更爲迫切。社會的公平公正,本來就是一個熱門公共議題。提高藍領技術工人的收入,縮短貧富差距,早在政府的政治議程上。讓國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不讓弱勢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等的政策早已有了規劃並逐步推展。
追求一個“平等”的社會,必須有一個實際可行的方向。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不能單從職位和薪金的高低來衡量,在“平等”的概念下,每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都必須獲得相應的回報和賞識。
抗疫戰中,讓人看到前線人員的無畏和奉獻精神,他們當中大多數是一般護理人員,他們的服務平時被視爲理所當然,他們甚至有時在工作上遭受公衆人士的不公平對待。
民間組織在疫情的困難時期,通過物資、食物的捐獻和義工的時間與精力的付出,發揚了集體互助精神。
在公共衛生和醫療,以及社會服務上表現出專業服務精神的一群人,在危機時刻,更突顯其角色的重要性。新加坡唯才是用的體制,如何給他們更公平的對待,顯然還有改進的空間。
去年底,政府給7萬名前線護理人員一個月的額外花紅,以表彰他們在抗疫戰線上的表現,這僅是聊表敬意。長遠來說,他們的地位與形象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推動社會思維的“重新設定”,教育是重要的一環。
我國的教育制度已從“人生前20年的學習”往“終身學習”的目標轉型,顛覆性科技的發展一日千裏,意味著學校所學習到的知識,並不能保障一個人的終身受雇或是事業發展。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永久擺脫失業的糾纏,冠病疫情加劇全球的失業問題。我國從20多年前就關注結構性失業,到今天企業不堪打擊一夜之間紛紛倒閉,情況更爲嚴重,不少行業和工作甚至從此消失。
另一方面,生物醫藥、電子和精密工業等制造業領域則讓我們看到增長的亮點,它們將會繼續是我國中長期重點發展的領域,而這些領域都要求知識與技術密度的提升。
我們要改變所謂的“重知識輕技術”固有思維,學校灌輸的知識就必須具有技術含量,而人們從工作上學到的技術也必須建立在知識不斷更新的基礎上。 因此,教育的轉型只是一個起點,新的企業文化和工作價值觀還有待形成。
一個人的亮麗文憑已經不是未來成功的“保單”,正確的工作態度和不斷精益求精的精神,可能讓一個人在職場和社會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有技術有專業精神的人享有更好的薪酬,縮小和知識型精英的差距,也有助于阻止貧富鴻溝的擴大。
日本經濟在進入30年的經濟衰退後,企業爲了節省人力成本,采取散工制度,散工群體應運而生,疫情帶來失業潮,他們最先受到打擊,這同時導致更多社會問題的出現,流落街頭的人年輕化,走向貧困的受薪階級越來越多。日本在這輪疫情受到的經濟和社會重創,對新加坡是個警惕。近幾年零工經濟也在本地興起,以合約形式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經濟風暴一來,他們必定是際遇最不堪的一群。
建立公平和平等的社會,是一項艱巨的社會工程,成功有賴于政府的可持續性政策,以及人們思維的與時並進,而不是在疫情之後,就把今天的議題束之高閣。
文章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