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終于走出了科技公司的正確姿勢,以“企+投”建立新的競爭能力。
文 / 企投會(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2013年秋冬之交,是全球手機行業的一個分水嶺。有人笑著上新,有人哭著離場,江湖地位重新劃分。
這期間,蘋果推出了iPhone5S,華爲和OPPO首次發布了P系列和N系列,小米手機全年銷量超過了1800萬台,中國手機廠商開始嶄露頭角。
另一邊,智能手機的洪流,將老牌的手機廠商沖得七零八落。諾基亞在這年9月把手機業務出售給了微軟,4個月後,摩托羅拉手機被聯想收歸囊中。曾經的“機皇”之一、鐵杆粉絲衆多的黑莓手機,也傳出了急于出售的消息。
企投會學術委員、並購專家王世渝,曾在第一時間聯系華爲高層,試圖撮合其收購黑莓,他得到的答複是:
我們既不賣兒,也不買女。
後來坊間也開始傳言,華爲是黑莓的潛在買家,有媒體向華爲負責對外關系的高級副總裁、董事會成員陳黎芳求證,她的回答很幹脆:
我們沒考慮過。我們希望依靠自己。
陳黎芳說,華爲內部已達成共識,至少在五年內不會考慮進行任何重大收購,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提高管理內部效率和保增長上。
過去這些年,華爲沒有組建自己單獨的投資基金或投資公司,一直遵循著《華爲基本法》中制定的規則——永遠不進入主航道以外的行業。
如今,恰好五年過去,我們明顯看到,華爲改變了策略。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9月23日更新的信息顯示,華爲出手投資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深思考”。這是一家專注于類腦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的AI公司,核心團隊由來自中科院、清華大學的一線科學家組成。
華爲首次投資人工智能公司,引發了廣泛關注。其下屬的全資子公司“哈勃投資”也隨之浮出水面。
哈勃投資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長均爲華爲財務老兵——白熠,現任華爲全球金融風險控制中心總裁,此前曾擔任華爲財務管理辦公室副總裁,是孟晚舟的副手。
天眼查數據顯示,哈勃投資早在今年4月成立,目前已經不動聲色地投資了兩家公司——山東天嶽和杭州傑華特微電子。兩者均屬于半導體行業,前者是半導體材料碳化硅的國內龍頭,後者專攻電源管理芯片設計。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我們不難看出,面對外部環境施壓,華爲非但沒有後退,反而有了更大的企圖心——通過投資進行戰略布局,加寬護城河。
企投會學術委員、“創變島”創始人崔洪波,評價哈勃投資AI公司時表示:
華爲終于走出了科技公司的正確姿勢,以“企+投”建立新的競爭能力。
爲什麽說華爲是時候開始做投資、開啓“買手”模式了?
先來看看華爲的錢包。財報顯示,華爲2018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5%,淨利潤5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1%。
截止2019年6月30日,華爲賬上的貨幣資金爲2497億元,流動資産爲5830億元。一句話,不差錢。
再來看華爲當前的業務格局。在“限購”和“限供”的雙重圍剿下,其主營的通信設備運營商業務2018年下降了1.3%,保持多年的高增長戛然而止。
然而,消費者業務2018年同比增長45.1%,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成爲了華爲新的頂梁柱。僅這一板塊2018年的營收,華爲便超過了阿裏巴巴和騰訊。
到這裏,你或許就明白華爲此時開始做投資的用意了。因爲華爲的核心業務驅動,正從B端運營商向C端消費者業務轉變。
過去經年,華爲憑借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在B端累積起了技術實力,逐步做大做強。但C端大有不同,要整合的碎片化應用資源太多,憑自己單幹,難度極大。
事實上,華爲如今在C端的全球對手只有蘋果、三星,這兩家超級公司實際上一直都在買買買,買專利、買新的技術,快速、高效地構建能力,去做布局。在這種情況下,華爲如果僅僅依靠內部的力量去發展,有些難以跟競爭對手去抗衡。
華爲的主營業務從單一引擎轉變爲雙輪驅動,一方面錨定既有優勢業務不放松,另一方面把富余的資金用于投資並購,或許這是它當前的最優選擇。
有華爲高層對外表示,華爲的投資不是出于財務投資目的,而是其構建産業生態布局的抓手。
采取“企+投”的模式,可以補足短板、擴大優勢、前瞻性戰略布局。以華爲入局AI産業來說,通過投資並購的方式,可以快速切入這一領域,並補充人才、技術、元器件等缺口。此外,出于戰略布局和競爭的考慮,如果自己不出手,則有可能被對手搶先。
比如阿裏與騰訊,近幾年來“廣撒網”,每年都會投資超過100家企業,爲的就是實現戰略布局,以防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華爲的“友商”小米,所采取的生態鏈模式,也是“企+投”兩手抓。截至2019年6月30日,小米共投資超過27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人民幣287億元。
還有經常被拿來和華爲相比較的聯想集團,同樣是“實業+資本”雙輪驅動。從聯想之星的天使投資,到君聯資本的風險投資,到弘毅投資的私募資本,最後到聯想控股的産業投資,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投資産業鏈。而且四軍聯動,威力極大。
再說華爲的老師IBM,很多主力業務,也是通過收購得來。包括谷歌、蘋果、Facebook等在內的跨國巨頭,也在加緊對“小而美”科技公司收購的節奏。
外界曾有質疑,蘋果、谷歌、騰訊、阿裏等巨頭通過投資並購,已經構建起從底層到應用層巨大的護城河,華爲作爲中國頂級的科技公司,始終“缺條腿”走路。言下之意,華爲在投資方面過于保守。
事實上,華爲並不是投資新兵。能成爲今天這樣一家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有投資並購的一份功勞。
我們查閱到一份會議紀要,是任正非在2002年一次名爲“迎接挑戰,苦練內功,迎接春天的到來”的內部會議上的講話:
最近我們收購了一些公司,在國外新聞裏有報道,國內沒有。我們只是在內部口頭對大家說一下。收購對進一步提高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有非常大的好處的。……我們二三百萬美金買下來的公司,如果要自己開發,走直路,得投 10 億美金。
也就是說,早在17年前,華爲便開始在海外買公司。時間久遠,加之華爲並未上市,其十多年前的海外投資記錄我們並未查到。以下是可查詢到的華爲近年投資記錄:
從這份不長的名單中可以看出,華爲的投資有兩個特點,一是如陳麗芳所言,華爲近年來確實少有重大收購,不像其他巨頭動辄數十億、百億元以上的投資金額;二是華爲多采取並購,股權投資相對較少。
華爲的對外投資,目標極度明確,很多時候就是爲了得到某項技術、專利,或者是某支團隊。華爲常務董事徐文偉曾闡釋過華爲的投資策略:“是爲了收購關鍵技術,融入到華爲的平台中,不會做純粹的財務投資。”
也就是說,咱圖的不是錢。
不做投資、永不上市,曾經是華爲的信條。如今華爲也開始改變,以“企+投”模式建立新的競爭能力。歡迎加入中國企投家PLUS2019,學習“企業價值增長+股權投資增值”兩棲雙輪驅動,開啓從企業家到企投家的進階之旅。咨詢熱線:呂老師 19143569557(微信同號)
注:企投會導師崔洪波對本文觀點有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