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過春節,一個必要環節就是走親戚。
很多年輕人聽到“走親戚”這三個字,都唯恐避之而不及。不說別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奪命連環問”,雖說也有善意和關切的成分在,但也實在讓人招架不住。
新加坡華人過春節往年也是要走親戚的。
然而今年情況特殊,因疫情的關系,新加坡政府規定,春節期間,一天最多只能拜訪兩戶親友,每戶家庭每天最多只能有八名訪客。于是,不少家庭只好取消遠房親戚之間的探訪。
對此,很多新加坡年輕人都表示:挺好,挺好。
從這個回答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絲竊喜,這和國內年輕人們得知不用走親戚時的反應如出一轍。
難道果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批親戚?
01. 新加坡走親戚標准流程
新加坡保持著很多春節傳統習俗,包括大年初一登門拜年。
在新加坡,拜年很有意思,除了“穿新衣,戴新帽”的春節習俗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得穿新衣好好打扮一新之外,人們去拜年時還會隨手帶著兩個橘子作爲禮物。
人們常把柑橘叫大桔,它的方言發音諧音就是“大吉”。而且在民間,人們習慣上把橘字寫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
主人收到客人贈送的兩個橘子,主人也要回贈客人兩個橘子,俗稱“換橘子”,寓意著“大吉大利”和“好事成雙”。
至于走親戚的戰線,則被拉的更長。新加坡春節假期有兩天,是大年初一和初二,新加坡人往往會在這兩天期間去走親戚,一路從奶奶家、外婆家、阿姨家、叔叔家,拜到男朋友家、女朋友家等等等等。
新加坡華人如今仍保留著發紅包這一傳統習俗。每當新年臨近,新加坡人都會到附近銀行換取新鈔,裝入印有圖案及寫有吉祥祝願詞的紅包之中,再分送給自己的兒孫或其他前來拜年的孩子。
因爲紅包發放數量很大,所以紅包通常不會包太多,約是2-20新幣不等。
和國內不太一樣的是,新加坡是以結婚與否作爲發紅包的分界線,而不是工作與否。所以,只要是還沒結婚的人,都可以從長輩那裏領到紅包。
如果只是簡單的上門拜訪,可能就只是坐下來拜個年,吃吃水果,聊聊天。
如果是相近的親戚,也可能一起坐下來吃頓團圓飯。“撈魚生”撈的滿桌都是不足爲奇,吃個“盆菜”也是象征著吉祥如意。
看起來也是一派其樂融融的場面啊!穿新衣——換橘子——拜年——領紅包——吃團圓飯,這到底有什麽讓新加坡年輕人不自在的呢?
這個答案或許不太統一,但十有八九,都是因爲親戚們的靈魂拷問。
02.親戚們的靈魂拷問
如果只是簡單的上門拜訪,那就顯然不會有什麽問題,但一旦坐下,新加坡親戚們的靈魂拷問就從那一刻開始。
“你在哪裏工作啊”“薪水多嗎”“交男/女朋友了嗎”……
這些問題對很多新加坡年輕人來說都是一種困擾,場景也不免陷入尴尬當中。
26歲的王小姐說:
“有些不熟的親戚會問我,現在在哪裏上班,找男朋友了嗎這些問題,但其實他們問這些問題也不是真的關心我,只是沒話找話聊,爲了問而問。”
是了,這才是尴尬的根源。很多年輕人不是討厭拜訪親戚,只是更希望和自己在乎的人交流,而不是被父母強制著一起去不熟的親戚家拜年,聽那些客套的關心與場面話。
王小姐表示,在新加坡的春節防疫措施下,她今年只去了一個嬸嬸家,分享了她們家平時的情況,她覺得這種對話更有趣。
李小姐對此表示贊同。她認爲,往年大家都匆匆忙忙地前往每家每戶拜年,沒有機會和親戚聊天,如今拜訪的親戚少了,自己和家人終于有機會在年節期間好好相處。
比接受親戚們的靈魂拷問更尴尬的是,無論年輕人回答什麽,親戚們似乎總能找到不足之處,或是拿誰誰誰比較一番。
Youtube上有一個影片,完美地再現了新加坡過年走親戚的場景。
或許視頻的表現方式略有誇張,但說一句“情景再現”屬實不過分。
看到瘦的,嫌人家太瘦;看到胖的,又說人家胖;互相攀比兒子的學校和成績;說說誰家的女兒還沒結婚……
一場親戚走下來,在某些親戚的拷問和誤解之下,最常聽到的依舊是別人家的孩子,一家人的團聚變成了相互攀比的盛宴。
而年輕人們,不管是在讀書還是在工作,不管單身還是結婚,都難免要被拉出來說上一說。
也難怪新加坡今年都有品牌推出了拜年口罩,分別印有“我沒有男朋友,我沒有女朋友”、“我還不要結婚”、“我還不要生孩子”等字句。
顯然,新加坡的親戚們更關心的是婚姻和情感狀況。問的問題大多是這個方面,就連發紅包,也是以結婚爲分界線的。
今年33歲的陳小姐往年會在農曆初一至初三期間,每天拜訪三到四家親戚,而今年她則將待在家中安靜過年。如今單身的她,對今年的安排感到開心。
陳小姐表示:自己33歲了,還是單身,去親戚家拿紅包會覺得不好意思。而且拜訪的多數是遠房親戚,一年只去一次,好像一種儀式一樣,其實大家都不熟,也沒必要。
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要是碰上不常走動的遠房親戚,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自己面前熱情提問的這位親戚該如何稱呼。碰上這種時候,只能“安哥”“安娣”地叫。
爲此,新加坡《聯合早報》還特意准備了一份“走親戚拜年必備神圖”,詳細梳理了各種親戚應該稱呼什麽,可以說是用心良苦了。
03. 年輕人爲何不願走親戚?
今天,“年輕人爲什麽不愛走親戚了”沖上了微博熱搜。
點開話題一看,有人說,年輕人不愛走親戚,是因爲怕被催婚,怕被問東問西,怕尴尬;也有人說,現在過年是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親戚之間的聯系也越發淡薄。
新加坡當然也有人持這種觀點。26歲的何小姐就表示,許多遠房親戚一年就見這一次,如果從此少了這個機會,便會與這些親戚徹底斷掉聯系,讓人感到難過。
那麽,不管是新加坡還是中國,大部分年輕人到底爲何不願走親戚?
博主@伯文說:這是因爲我們生活在一個割裂的時代,上一代人的價值觀不足以引導下一代人。
上一代人信奉的是群體、親情、面子、禮節、形式,他們很多人一輩子都是爲這些東西而活;而下一代人早已經受了城市文化和互聯網文化的洗禮,堅持性別平等、婚姻自主、尊重個人空間等等。
父輩們小時候,一到過年正日子,從早上招呼親戚朋友一直到晚上,大家忙忙碌碌之中,有一份自得的滿足和快樂。
他們追求的是群體,是熱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變化,下一代年輕人,追求的卻是個人獨立空間。
年輕人往往希望有這樣一個空間,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就算房間亂成一鍋粥,但此刻精神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那麽就夠了。
年輕人更加關心娛樂、遊戲、商業、金融等較爲前衛的領域;而上一代人總是在關心鄰居親戚間的八卦,關心著下午拉著哪三個人組一桌牌。
兩代甚至三代人之間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相處的時間自然更少了。
再加上大家因爲工作、學習或是其他原因,天涯海角各在一方,距離遠了,一年難得見上一回面,關系自然而然就遠了。
而且確實有那麽一群親戚,不關心自己過得如何,卻對別人的工資、生活、情感狀況充滿好奇,末了還要評頭論足一番。
孩子上學的比成績、工作的比收入、結婚的比生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在相互的比較中到底贏了什麽。但是失去的卻非常清晰,那就是舊時的人情味兒。
面對那些一看就不是真心關心的問題,就算不是年輕人,也不會喜歡。
今天是大年初六,國內春節假期最後一天,許多人開始踏上離鄉之路;在新加坡的人,更是從大年初四就開始回複了正常工作。
無論是愛不愛走的親戚,都留在了身後。今年這個年,算是過去了。
你對過年走親戚持什麽態度?
資料來源:
1. 聯合早報:今年過年必備神圖 讓你不再“安哥”“安娣”隨便叫
2. 8視界新加坡:疫情年過春節 無需面對親戚尴尬提問 年輕國人:挺好的
3. 北漂:爲什麽過年走親戚,飯不吃放下禮物就走?4大原因說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