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稅率上調已經醞釀許久,早在2018年,新加坡在國會就已經宣布要上調消費稅,並且將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實施。
問題在于,提稅會在什麽時候實施?新冠疫情肆虐的這一年,新加坡已經動用了數十億美元的儲備金。因此,調稅應該是2023年,不太可能拖到2024年或2025年。
教授簡介
Simon Poh | 傅壽明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會計系副教授
教研領域:新加坡及亞太地區稅務全方位研究、咨詢和培訓
掃碼查看
英文簡曆
疫情擾亂了新加坡的經濟和人民生活秩序,國家預算也未能幸免。
雖然不乏例外,但隨著全球經濟、旅遊業、國內需求的崩潰,許多公司的利潤率都會下降,導致預計稅收和其他形式的政府收入出現短缺。
據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預計,新加坡今年的GDP增長在4%-6%之間,但鑒于當前暗淡的前景,企業和家庭依然需要政府的支持。消費稅上調的時間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疫情形勢——目前看來仍不穩定。
新加坡市中心(unsplash圖片)
雖然發達國家正在努力加強醫療服務體系,但全球疫苗接種的進展仍慢于預期。更雪上加霜的是,包括馬來西亞、日本和美國等許多國家感染人數屢創新高,這些國家已經出台了新的限制措施。
全球七天平均新增病例曲線非但沒有趨于平緩,反而呈現上升趨勢:今年1月已創下近80萬例的新高。
目前疫情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如新冠疫苗是否能預防傳播、免疫持續時間多久、如果疫情再次爆發,各國邊境還會關閉多久等。
壓力下的複蘇
雖然新加坡已進入第三階段,但作爲一個依賴全球網絡的小型開放經濟體,經濟複蘇的步伐將取決于其他國家的疫情控制能力,以及國際邊界能否逐步再開放。
如果國際邊界一直關閉,新加坡的航空業和旅遊業就會持續低迷。畢竟僅靠拉動國內經濟,複蘇幅度將十分有限。
預計下半年新加坡經濟會逐步複蘇。但問題是,隨著境外輸入病例的增加,屆時新加坡的新冠病例可能會更多,不過警報也不會立即觸發。
上調消費稅
去年2月,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花費了大量精力解釋消費稅上調不能推遲的原因。他強調,持續性的醫療支出不斷增長,政府需要爲其提供資金。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有規劃地及時增加收入”。
我預計,他會繼續保持這種謹慎的態度;但同時也會做出一些調整,將消費稅上調推遲到2023年。畢竟到2月16日預算日,疫情不太可能得到大幅改善。
不過,他可能會借鑒自己早前的做法,先宣布稅率提升2%的具體實施日期,讓公衆爲這一艱難決定做好准備。
如果提稅推遲至2024年或2025年,新加坡的財政狀況會受到嚴重影響。預計政府將在2020財年(新一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出現創紀錄的財政赤字——約超過500億新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之前的儲備。
但稅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預計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消費稅收入短期內都會下降。
與此同時,經常性支出(特別是醫療支出)將大幅增加。從2012年到2017年,醫療保健支出的年增長率已經高達11%,這一增長預計將超出消費稅上調2%所帶來的額外收入,但用過去的儲備金爲經常性支出提供資金並不明智。
新加坡金沙酒店購物中心(unsplash圖片)
王瑞傑曾在2018年指出,如果將消費稅上調2個百分點,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增加約爲0.7%的GDP。
分階段式增長對消費者來說更容易接受,但對于忙于應對疫情挑戰的公司來說,這會帶來額外的合規性問題,他們不得不再次進行調整。
當然,政府也有可能從2007年那次提高消費稅中吸取教訓,咬緊牙關,一次性將消費稅提升2個百分點,這將爲企業帶來更大的確定性。
征收其他稅種
新加坡政府也可以采取調整性策略,考慮增加其他稅種的稅率。
然而,目前全球經濟低迷,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不太可能提高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此舉不僅會阻礙企業發展,降低新加坡整體國際競爭力、從而難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也會削弱支持就業的能力。
在亞太地區,新加坡和香港的整體企業稅率最低,分別是17%和16.5%。
這一低稅率已經維持了十多年,與此同時,亞太鄰國這些年來也一直逐步降低企業稅率,以縮小差距。就在去年,印度尼西亞計劃在2021年將企業稅率從25%降至22%。2022年再降至20%,與越南、泰國和柬埔寨持平。
在目前的背景下,要大幅提高公司稅率,一改過去40年來稅率逐步下降的趨勢並不明智,曆史上也沒有很多先例。
在一片悲觀論調之中,有一個消息還算安慰:房地産市場表現出驚人的複蘇勢頭,表明市場擁有巨大的流動性,從而可能有助于充盈國庫。
2013年、2018年的樓市降溫措施以及最近的一些變化可能已經緩和了投機問題,使市場的基礎更加穩固。房地産市場的強勁表現表明,如果政府決定提高財富稅而不是所得稅,房地産行業可能提供一個強大的稅基。
新加坡國會大廈(unsplash圖片)
王瑞傑在今年一月表示,新加坡房地産市場“開始出現新的積極情緒,價格上漲的勢頭有所增強”,這引發了采取更多降溫措施的猜測。
“我們不希望看到房地産市場跑在經濟基本面之前,”他補充道。
爲此,房地産市場征稅有很大操作空間。大多數外國人傾向于在核心地區購買價格超過100萬新元的房産。
方法之一是提高較大房屋的印花稅稅率,進一步增強印花稅制度的累進性。
盡管2018年已經調高了價值超過100萬新元的住宅物業的買方印花稅,但政府可以進一步提高價值超過200萬新元的住宅的稅收,這項措施也不會影響中低收入群體的國民。
一些人主張恢複2008年取消的遺産稅。在該日期之前死亡的人,應根據轉移給受益人的財産價值繳納遺産稅,但住宅財産免征900萬新元,非住宅資産免征60萬新元。
如果政府采取這樣的措施,就只是提升了稅收的累進性,而不是滿足財政需要。因爲征收的數額小,納稅人基數也少,而且超級富豪完全可以通過稅收籌劃,輕易實現大幅減少稅額。
沒有人喜歡稅收,就連財政部長也一樣。
但在所有可行的措施中,增加消費稅仍然是最好的選擇,畢竟消費稅是政府收入的第四大貢獻者,僅次于淨投資收益、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文章英文版發表于Channel NewsAsia官網,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原題爲Commentary: GST hike unavoidable, will probably take place in 2023
作者:Simon Poh(傅壽明),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
翻譯:李柏慧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