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前總理,他被人親切地稱爲“國父”,在國際政壇上久負盛名,他不僅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經濟大師,新加坡能以區區彈丸之地,創造出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迹,他的功勞十分大。曾經經濟騰飛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就是得益于這位總理的領導。
衆所周知,東南亞各國中都有不少華僑,尤其是新加坡,華僑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五。不得不說,老一輩的南洋華僑十分心念祖國,抗戰期間,南洋華僑們積極爲國內同胞募捐,捐款總額超過4億元,食物和藥品更是不計其數,這種身在南洋卻心系祖國的情懷,著實令人敬佩。
一九六五年,新加坡剛剛從馬來西亞獨立之際,當時很多人都希望把中文選定爲官方語言,但遭到李光耀的堅決反對。李光耀: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爲新加坡的工作語言。在那時候,很多人都感到疑惑,李光耀自己也是華裔,他爲什麽會表示反對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擔心內部騷亂,引發分裂
這樣做有可能讓整個國家走向分裂的邊緣。最初,馬來西亞脫離出去,就是因爲擔心以華裔爲主的新加坡會影響馬來西亞政局,進而損害馬來人的利益。雖然華裔超過了國內人口的七成,但仍有三成的馬來和印度人,如果貿然將一個漢族的中文定爲國語,必然會招致馬來人的強烈不滿,如果控制不當,就會引發國內動亂,稍不留神就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爲了維護國內的穩定和團結,李光耀需要衡量到各個民衆的平衡性,因此他才會拒絕將中文定爲工作語言,同樣的,馬來語或者泰米爾語也不可能成爲國語。
中文的難度大,學習起來很困難
李光耀認爲中文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優勢。假如沒有從小開始學習中文,想熟練地運用中文,是比較困難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發布過“全球最難學的十大語言”排名中,不出所料的中文是排在第一。中文當中每一個漢字的讀法基本上都有4個音調,這四個音調表達的意思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在打字時都會注意到,一個詞的拼音如果不加聲調,那麽就不會是唯一的結果,會有幾十種供你選擇的組合,而如果改變一個拼音的音調,那麽就會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中文字。
中文的詞彙非常豐富。同義詞、近義詞極爲發達。很多詞彙在其它外語中可能只有一個或者2-3個,可是在中文中有時甚至有10個之多。另外中文的書寫系統十分複雜,中文字體是非常美,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文字之一,但是從日常應用的角度來看,漢字確實不是很方便。
雖然李光耀是個華裔,但他年輕時不會說中文,從政後由于要經常向華裔講話,所以他學了中文。李光耀坦言,自己學習中文50多年來,一直沒有真正掌握中文的精髓,因爲學習中文實在是有很大的難度,想讓全國人民都熟練掌握,可能性是很小的。
英文通用性強,更有優勢
李光耀曾指出:“曆史顯示,能講英語並與世界溝通的能力,已成爲新加坡的成長故事中最爲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于一個小國家來說,必須要盡快融入世界,跟上發展速度。英語是世界通用語,想要和世界的各國做生意,就必須掌握它,只有這樣,才能主動與世界進行對話。
盡管隨著我國的不斷崛起,新加坡和我國做生意的機會也在增加,但是,我國對新加坡 GDP的貢獻還不到20%,剩下的80%還是來自于英語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所以,只有將英語選爲官方語,才能確保國家的安全與繁榮發展。
當年的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流程當中,世界上最主要的流通方式還是以英語爲主。畢竟對外貿易的對象還是歐美等國。另外,對于經濟要發展的國家來說,只要保住英美國家的大腿,才能讓自己國家的經濟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學好英語,最主要的還是更好地爲將來的國家利益進行服務。
結語:
李光耀出于現實考慮,放棄了中文,取而代之選擇了英文作爲官方語,他認爲中文在提升新加坡國際競爭力方面存在明顯的劣勢。但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新加坡也開始注重提高學校語文課程的水平,爲日後與我國的合作交流帶來一定的優勢。
身爲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說,李光耀的做法並不一定是十分錯誤的。根據現有的環境進行調整,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畢竟所有的決定和做法,都要符合當前的利益所需。如果當年的李光耀總理能夠擁有更高的遠見的話,也不至于等到中國已經發展起來,才想著推行中文。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