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這世界,如果說什麽人遍布了全球各地,那華人絕對榜上有名。
新馬泰這三個旅遊業發達的國家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占比高居榜首。截至2022年,華人已經占據新加坡總人口的四分之三。
有所不同的是,馬來西亞華人後代大多會說漢語,但在新加坡,漢語的使用率卻並不高。而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局面,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李光耀,看名字就知道,此人也是華人後代,他本人也會說漢語。但爲何執掌新加坡政權後,他會大力廢除漢語,徹底熄滅漢語成爲新加坡官方語言的可能呢?
李光耀也曾是漢語的希望
李光耀,祖籍出自廣東省梅州市,客家人。1862年時,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下南洋經商,累積了不少家財。到李光耀出生時,李家在新加坡當地已經算得上是名門望族。
李光耀小的時候,住的是大別墅,享受的自然也是精英教育。但他的祖父李雲龍在對這長子嫡孫的教育上,卻拐了一道彎,他選擇讓李光耀自小學英語。
于是,12歲的李光耀,進了英校萊佛士學院讀中學。中學畢業後,不負衆望,拿到了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奔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留學。
奔赴英國時,李光耀也曾認爲,自己只要在國外好好學習,待學成歸來就能報效祖國。但由于他長著一張東方面孔,誤會就此發生。
因爲那時中國在國際上的處境十分微妙,同學間不免會經常對他冷嘲熱諷。李光耀自然明白自己流著華人的血,但是卻無法和這群西方人正常溝通。
也許,從那個時候,李光耀心中就生出了一種想法:要改變西方對東方的固定印象,得讓新加坡人融入全世界。
這也意味著,李光耀身上雖有華人血統,但從政之後,不能輕易將漢語定爲新加坡官方語言。
但在稍有不慎便會迷失在浩蕩曆史潮流中的國際社會中,國家該何去何從,還需要慎重思考。
而這,也是由當時新加坡所面臨的局勢決定的。
那麽,新加坡人到底說什麽語言?
1819年,受歐洲殖民主義影響,英國東印度勢力登陸新加坡,在此設立貿易站,新加坡成爲英國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鋪,不僅如此,還新增了一個身份:英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
雙層身份累積下,變成自由港的新加坡,迅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居民,漸漸形成以華人爲主,又包含馬來人、印度人以及歐裔在內等多元的東南亞商貿樞紐站。
新加坡如今也算得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當初的外來者,漸漸在本土形成了華族,馬來族,以及印度族,因此,在語言上,新加坡人說華語,英語,也說馬來語,泰米爾語。
四種語言,不同族群的人,卻要在一片土地上生活,確立一門公用的語言,便成了重中之重。
按理說,那時的新加坡,華人占比最高,說漢語的人最多,漢語應該當之無愧地成爲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然而,新加坡的情況卻並不能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
實際上,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後,馬來西亞那些民族誰都想將自己的語言定爲官方語言,而李光耀身爲新加坡總理,身上又有華人後代的身份,不少當地的華人都以爲,該是漢語出頭的時候來了。
但由于當時受國際形勢影響,1961年,馬來亞領導人東姑阿都拉曼提出想將新加坡、馬來亞、文萊、沙撈越以及北婆羅洲組成聯邦。
彼時的李光耀已經正式就任新加坡第一任總理,聯盟合作,報團取暖,對當時的新加坡來說,不管從政治還是經濟角度看,都是利大于弊的。對馬來亞政府的提議,他舉雙手贊成。于是,1963年,馬來亞聯邦應運而生。
這對于新加坡確立官方語言,顯然釋放了一個信號,從那之後,新加坡開始大力發展馬來語。
不過聚散終有時。由于合並之後的新馬總是矛盾不斷,在治國方針上二者有不同的見解,這讓李光耀一度頭疼不已。經過慎重思考,他還是決定讓新加坡脫離聯邦。
1965年,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新加坡如願成爲獨立國家。但此時李光耀又要面對那個老大難的問題。
李光耀:你們仨都別爭了,我選老四小英
獨立之初的新加坡,不說面臨多大的內憂外患,但總歸語言是個大問題,一旦處理不好,也容易讓這個本就新生的脆弱國家分崩離析。
而要選擇通用語言,無非要符合這麽幾個條件:使用面廣,好學,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確立這門語言爲官方語言,所有人都挑不出反對的理由。
這麽一清算下來,漢語、泰米爾語、馬來語,竟然都不是合適的語言。
新加坡國內雖然華人占據最大數量,選擇漢語爲主要語言,顯然會將華人的地位再推上一個新台階,這對其他兩大民族來說,是他們不樂意看的的畫面,反之亦如是。
于是經過深思熟慮,李光耀最終將目光定在了一個對新加坡來說具有一定恥辱標記的語言上——英語。
李光耀有著如下的考慮。
一來,新加坡有被英國殖民的曆史,學英語是個小問題;
二來,當時美國是世界上除了蘇聯之外最無可匹敵的國家,講英語,必要時候讓新加坡跟著美國混,好歹還能吃頓好的。
政策一旦確立,李光耀當即便命人頒布公告。
而漢語在三大語言中,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語言地位屈居第二。意料之中,三大民族的人,幾乎沒有人發表反對意見,大家非常容易地就接受了這事。
當然,所有人會這麽接受,這還要提到李光耀另一個貼心的政策。
雖說定下了英語的主導地位,各家孩子從出生之後,就要開始學習英語,但這並不意味他們需要放棄自己原本使用的語言。
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都被保存下來,孩子們可以在外熟悉地使用英語交流,回家同父母繼續用民族語言溝通,這大概就好比咱們中國的普通話和方言的關系吧!
文化和語言被尊重,這事還會有誰反對呢?
就連因爲李光耀是華人後代,將複興漢語放在他身上的那些老一輩們,都不能再說出一個不字來。
李光耀這個做法,理性中又透出了他的睿智。以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看,那的確是對未來新加坡的國民以及新加坡這個國家最合適的選擇。
簡而言之,他沒有得罪華族、馬來族、印度祖任何一方人。
你一定想不到,李光耀雖然是華人後代,但他卻從小都沒學習漢語。
一方面是因爲從小祖父便讓他接受英語教育,另一方面則因爲,作爲一個“華人移民四代”,李光耀身上的那些對漢語的認同感,骨子裏便已經不剩多少。
在他看來,他的確是華人後代不錯,但他首先是新加坡人。
國家歸屬感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打敗了他骨子裏的文化認同感。
李光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學習漢語的呢?33歲,且還是在被迫學習的情況下。
那是在1955年,李光耀剛參政不久,將要代表華人群體參加競選。可他會說英語,會馬來語,卻唯獨不會說漢語。
一個不會漢語的華人,卻要代表華人去參加競選?荒不荒謬,普通人可能感覺不到,但他的政敵卻像是抓住了這個把柄,對他大肆攻訣。
沒辦法,爲了讓自己的競選之路更加名正言順,李光耀從新拾起書本,開始學習漢語。
能拿到英國女王獎學金的人,李光耀的學習能力自是不用質疑,他也的確算得上是頗有語言天賦,但盡管如此,學習漢語的過程,也一度難的他想要放棄。
一來,他並非出生在以漢語爲母語的國家;
二來,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曆史,文化源遠流長,文字也同樣如此。
實際上,近年來隨著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被問及感覺什麽語言最難學時,不少人的答案都是漢語,聲調、拼音,筆畫,隨便拎出來哪個,都能將他們折磨地痛苦不堪。
對李光耀來說,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年代,學習漢語的難度,只會更難。
然而也正是這種難,讓李光耀記在了心裏。
學習困難,便成了漢語最大的一個劣勢,又如何能作爲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
不論是從政治角度考慮,還是從長遠發展角度考慮,對新加坡來說,漢語顯然不適宜作爲官方語言發展了。
可以說,從新加坡徹底獨立的那一刻,舍棄漢語,似乎成了他唯一的選擇。
不過,李光耀雖然沒有應華人殷切的期盼,“扶正”漢語,卻也並沒有徹底抛棄漢語。不如說他是一個極其務實的人:英語雖然成了新加坡官方語言,但國內四分之三的華人數量,卻也是真實存在的。
于是,經過思考,他有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大力推廣漢語普通話,爲了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已經是總理身份的他,也不惜親身莅臨現場。
別說,李光耀的現身帶來的影響是直觀的。
在新加坡,像他那樣移民的華人四代、五代不乏少數。他們從小或許也接受英式教育,早把漢語怎麽說忘到了腦後。但隨著各個推廣漢語普通話活動的大力開展,也掀起了一股學漢語潮。
幸運的是,作爲新一代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他們學的是簡體漢字,筆畫數量的減少,大大削減了學習的難度,也避免打擊了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當然,李光耀所做的還不止這些。在他的牽頭下,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中國政府也剛推行不久的簡體字以及漢語拼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光耀爲漢語在新加坡的普及耗費了諸多心力。
這種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比如說,李光耀晚年曾對自己在新加坡獨立之初將漢語作爲除英語外的又一大語言政策表示十分滿意,甚至還做出的預判:
兩代人之後,漢語將會成爲新加坡人的母語。
對于漢語在新加坡的後來居上,李光耀顯然樂見其成。
而之所以會這樣,除了新加坡華人數量占比高,同我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日益提高,同我國國力的逐漸增強,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很顯然,當一個國家憑借實力說話時,所謂的語言難度,所謂的漢語劣勢,也就成了浮雲。
結語:
實行怎樣的語言政策,歸根結底還是要爲國家利益讓步。
從新加坡本國發展角度考慮,李光耀的選擇無可厚非。
如今的他們,不是馬來亞族背後的馬來亞人,也不是印度族背後的印度人,更不是華人背後的中國人,他們只是會在官方場合講英語,私下場合,卻有四分之三人會講漢語的新加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