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有雲: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因「塵」與「陳」諧音,春節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次大掃除,寓意「除陳布新」。
其實,收拾打掃除塵,除了消災避疫,寄托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祈願,還有很多「實用功能」,尤其是對孩子。
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能把課桌收拾齊整的孩子,往往成績更優異,性格更開朗。
收拾課桌與學習,與性格,似乎隔得很遠,但細想你就不難發現:
❶ 收拾東西能使孩子學會規劃、整理。
❷ 課桌整潔,便于專注。想想那些看會書就吃點零食,就擺弄一下桌上玩具的孩子。環境整潔,不亂于心,孩子才能全情投入。
❸ 井井有條,孩子需要什麽,上手去拿,不會浪費時間在找書,找文具上,自然高效。
❹ 環境整潔本身就能讓人心情舒暢,再加上學習的高效,孩子自然更自信開朗。
一位做小學教師的朋友舉過一個例子:
她的班上,坐在第一排的兩個孩子,從開學的第一天,就引起了她的注意。
小女孩課桌收拾得很整齊,做事也麻利、有序;小男孩桌上堆滿書本、文具,每次打開書包,總是不知所措,似乎總在找東西。
小女孩進入學習狀態的時候,小男孩還在找鉛筆,找橡皮。
小女孩事情都做完了,小男孩才剛剛進入狀態。
整個第一學期,幾乎都處在這種狀態。
小女孩做事有條有理,各方面的表現都非常突出。而小男孩,總在適應和處理各種生活問題,很難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去。
朋友感慨說:課桌,將孩子的學習狀態展示得一覽無余。這種忙亂無序,會拖孩子學習的後腿,這種差距,到小學階段就會拉開。
收拾整理,背後藏著的,其實是孩子的自理能力。
從心理層面來說,不愛收拾家務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擺脫兒時對別人的依賴,往往寄希望于有人跟在後面替他收拾,替他解決問題。
哈佛大學另一項持續 20 年的研究表明:相比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愛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收入要高出20%,婚姻也更加幸福。
所以,收拾整理,還是要從小培養。那麽,我們該如何有效地讓孩子學會整理呢?
《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一書提供了一些不錯的思路,卷兒媽結合自己的理解,總結幾個要點:
❶ 從收拾身邊點滴開始
起床了自己疊被子,刷完牙讓牙刷牙膏歸位,吃完飯自己收拾碗筷,玩完玩具讓玩具回到原來的地方……從小教孩子做到這些,整理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像呼吸一樣自然。孩子會覺得生活空間就應該是那樣。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還要爲孩子提供很多便利:
比如,存放物品的位置要方便孩子。這個公共場合的垃圾桶設置是一樣道理,人們找不到垃圾桶,就容易亂丟棄。
比如,教孩子學會分類,這樣他就不會把內褲和襪子放在一起。
同時,父母要用更具體的措辭,與其扯著嗓子喊:「把你的房價收拾收拾!」,不如說:「把書本放到書架上。」後者更明確,更便于孩子執行。
❷ 想整理,先分類
抽屜裏的東西,和腦袋裏的東西其實是一樣的。整理可以鍛煉大腦。
分類是整理的基礎。換句話說,通過整理,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邏輯分析能力。
書中提供的分類要點很明確:
①按照種類和形狀大小准備分類箱;
②給箱子貼上標簽,便于一目了然地知道裏邊裝了什麽;
③收拾的時候不要好大喜功,一點一點來;
④常用的物品要放到容易拿到的地方。
結合這幾點,日常鍛煉孩子進行垃圾分類也不錯。
❸ 處理掉不要的東西
高級點心盒子、精致的包裝袋,總不忍丟棄,心裏覺得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結果也不過是保存了一堆漂亮的垃圾。
這樣的結果就是,房間越來越局促。
有這種習慣,買多大的房子都不夠用。
而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力,家長擺脫不了這種狀況,你對孩子喊多少次:「收拾好你的東西,簡直無法忍受了!」,恐怕孩子也無法如你所願地學會整理。
請記住,及時舍棄是保持整潔最有效的秘訣。
關于這一點,可以參照山下英子的《斷舍離》: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如果大人營造出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就算不教孩子怎麽做,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學會保持整潔。
收拾家務,也是整理心境
家裏雜亂無章,人的心境也會變得雜亂。
卷兒媽見過一些家長,孩子病了,翻箱倒櫃半小時找不到醫保卡;馬上要出門了,翻遍所有口袋,居然找不到鑰匙,然後,家長就急躁發怒,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孩子能身心愉悅,專心學習嗎?
德國和日本的收納整理術之所以風靡世界,就是因爲它能通過整理物品,幫你整理心中的混沌。換句話說,收拾家裏的雜物,使外物不亂于心,我們的生活,孩子的成長才能轉而有序、豁然開明。
家裏清爽舒適,父母自然也會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這種積極、向上將帶給孩子成長的正能量。
所以說,一個家的房間裏,藏著父母的生命狀態,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
▶科學養育,快樂成長。一鍵關注 @卷兒媽愛科普 ,育兒路上少走彎路。
▶我是卷兒媽,科學育兒實踐者與分享者,著有《好方法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分享科學育兒幹貨,推薦優質教育資源,與你一起輕松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