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觀點認爲:每個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比如貴族就比平民高貴,富人就比窮人強,這或許是因爲已經注定的命運,或許是因爲其它什麽東西,比如基因,總之沒法或者極難改變。而另一種觀點認爲,每個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只不過是不平等的機會導致了某些人不如另一些人做得好。
這兩種觀念投射到政治中,就會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施政方式:前者既然認爲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幾乎無法改變,那麽“優秀”的人統治、領導“差一點”的人就是理所應當的,那麽壓迫和剝削就會被一定程度的默許;後者既然認爲大家的不平等是機會的不平等導致的,那麽社會就應該努力提供一個平等的環境,比如幫助窮人,比如設置個稅起征點等等。
這兩種觀點雖然截然相反,但是在實踐中往往會被融合使用。事實上,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不會,也不敢拒絕向其國民中的較弱者提供一定的社會保障和福利,這一點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同時,人們也認識到,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平等,如果爲了幫助那些條件的差的人,而去處處牽制那些能力強的人,就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損失,如何平衡這二者會非常考驗一個社會。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一直都以睿智和坦率著稱,他就是一位“基因決定論者”,雖然他因此飽受批評,但李光耀一直都堅持這些觀點,其固執程度甚至會令一些人産生強烈的反感。李光耀認爲,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總會分化成各個階層,受過教育的人往往都會脫穎而出,而裱花匠的孩子通常都很平庸,當然他們中也會有奇才,但他們終歸是少數。李光耀舉例說,就好比兩匹白馬跟容易生下一匹白馬,而兩匹灰馬很難生下一匹白馬。他甚至提出了一套非常量化的數據: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來自遺傳,後天因素所能起的作用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也就是說,國家幹預很難顯著地改善某個人的命運。
李光耀還以自己的這個觀點來論證印度種姓制中的一些問題,他說,婆羅門之所以聰明于首陀羅,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婆羅門們占據了優勢基因,而最底層的印度人從來得不到這些優秀基因,因爲大家都在同種姓內通婚。所以,李光耀給印度的建議是,希望他們能進行有選擇性的互相通婚和生育,利用聰明男人加聰明女人等于聰明孩子的理論,去獲取好的基因。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