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醜年。120年前負責簽訂《辛醜條約》的中國近代史名臣李鴻章曾經訪問新加坡。簽訂《辛醜條約》的前五年,《馬關條約》簽訂後的第二年,即1896年4月,李鴻章在新加坡逗留了半天,本文追述他驚鴻一瞥訪新的情景。
中國近代史名臣李鴻章。(互聯網)
今年是辛醜年。120年前的1901年也是辛醜年。談到辛醜年就想起《辛醜條約》,也當然會想到代表滿清政府簽約的李鴻章(1823-1901年)。
大清光緒二十七年(辛醜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901年9月7日,《辛醜條約》在中國北京簽訂。《辛醜條約》亦稱《辛醜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英文譯爲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譯文一目了然就知道是處理發生于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善後工作。《辛醜條約》有中文和法文兩種文本,以法文本爲准,共有12款,另加19個附件,主要內容是中國對各國賠款4.5億兩白銀,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恥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爲半殖民地社會。
李鴻章簽約後大量吐血。在這份文件上,他將“李鴻章”三個字擠在一起,顯得虛弱無奈,又辛酸悲苦,並于兩個月後逝世(1901年11月7日)。《辛醜條約》簽訂後10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李鴻章背負千古罵名。
在《辛醜條約》文件上,“李鴻章” 三個字擠在一起。(互聯網)
近代史名臣
李鴻章是一位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在中國近代化的起步階段,他利用掌握的實權和廣泛的影響力,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積極推進近代化。他以頑強的毅力和敏銳的眼光推行洋務運動,開創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第一”。我曾探訪李鴻章在安徽合肥的故居,根據故居展示的資料,他的創舉有:
第一家大型綜合軍工企業(江南機器制造局);
第一家譯書機構(江南機器局翻譯館);
第一個官費派留學生(1872年官派幼童赴美);
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1873年成立輪船招商局);
第一次設立電報局(1880年在天津設中國電報總局);
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1885年設天津武備學堂);
第一支近代遠洋海軍(1888年成立北洋海軍);
第一部海軍軍制(1888年制定《北洋海軍章程》);
第一面中國國旗(奏改原兵船旗爲國旗,稱龍旗);
第一個海軍基地(1890年竣工的旅順海軍基地)。
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所推行的“變法”,的確培育出一批新式人才,由此可見他的視野和創造力。
李鴻章在新加坡
這位中國近代史名臣亦與新加坡有緣。他到過新加坡,在這裏只待了半天,行色匆匆。這是《辛醜條約》簽訂前五年的事,時間是1896年4月。新加坡的《叻報》《星報》與《海峽時報》均有報道,留下不少資料。從這些報道可以知道他旅新期間的一些活動。
時年73歲的李鴻章此行是以欽差大臣身份出使俄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和美國,途經新加坡,任務是“到俄恭賀加冠典禮” (即參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儀式),然後“往英京面谒英君……與其商議東方所有通商政治邦交等事”。李鴻章本擬遊曆歐洲並到美國一遊,由日本取道回華,但以暮年身體,不堪勞碌,故在遊曆歐洲後,仍由印度洋旋叻回華。
1896年2月24日,李鴻章從北京出發,經天津、上海、香港、西貢(今胡志明),一個半月後的1896 年4月7日(星期二)抵達新加坡。
海峽殖民地總督米切爾爵士。(互聯網)
當時的海峽殖民地總督是米切爾爵士(Sir Charles Bullen Hugh Mitchell,任期1894-1899年);清朝駐新加坡總領事是張弼士。此前一周(1896年3月底),張弼士已經谕請“凡我華官商,屆時理宜整肅衣冠,至然申碼頭接官亭中恭迓節麾,以彰國體。”然申碼頭(Johnston’s Pier)即紅燈碼頭。清朝駐新加坡總領事署、海峽殖民地總督府亦爲之點綴,氣象一新。各鋪戶門首,懸燈挂彩及各色旗幟,鋪設整齊,准備迎接貴客。
清朝駐新加坡總領事張弼士。(互聯網)
李鴻章在新加坡的活動安排十分緊湊。綜合《叻報》《星報》與《海峽時報》的報道(某些方面有少許差異),當日(1896 年4月7日)情況大致如下:
0700:李鴻章乘坐的法國遊輪抵達新加坡海岸。先是俄戰船抵港,升旗山鳴炮致敬;
0800:大清國駐叻總領事官張弼士率同翻譯官,暨叻産閩紳林文慶等,“共乘小輪船到憲舟,恭接如儀”;新加坡總督也派官員並日本領事官,迎接李鴻章上岸;
0900:李鴻章乘坐國家小輪(官方准備的小輪船),由然申碼頭登岸,鳴炮19響。“本坡輔政使司即在該處與傅相(李鴻章)握手爲禮,而叻督闵制軍(米切爾總督)早已預備車駕,並派有印度槍兵50名列隊敬迓”。李鴻章上車時,“笑容可掬, 左顧右盼,與路之人點首爲禮”。坡中人之夾道歡呼,一路上人山人海。駕到督府(今總統府),入客廳談敘一刻鍾之久,隨即入座早餐;
1130:早餐完畢;
1130至1300:午休時間,沒有信息;
1200:本坡閩粵紳商“肅整衣冠到總領事署齊集”,准備谒見李鴻章;
1300:總領事張弼士帶領閩粵紳商約一百數十人到制軍府第,呈遞手版由總領事率領以次進見,傅相亦一一爲禮。粵紳吳夔(kuí)甫代表紳商說話,誠惶誠恐。是日閩粵各紳商之呈遞手版有:福建幫:二品頂戴花翎候選郎中章壬憲(章芳琳之子)、花翎監運使銜候選道吳進輪、四品诰職李清淵、藍翎都司銜李俊源。廣東幫:花翎三品銜林鵬舉、歙縣監生葉懋斌(《叻報》主筆葉季允)、瓊州文昌縣監生林煥春等……
1400:離開總督署至“大清國總領事署燕會至四點余鍾”;
1700:乘坐制府之馬車至明麗園(原爲南生花園)一遊,即命車至甘公峇汝(Kampong Bahru)而返遊輪;
1830:在慕娘碼頭(Borneo Wharf)搭乘小輪回返輪船。
2000:《星報》報道輪船“于是晚八點鍾敦輪西渡”,《海峽時報》報道于2030啓航。
李鴻章此次行,坡中人士得瞻其風采,“按傅相(李鴻章)雖古稀而精神矍铄,童顔鶴發,足見壽征,惟其額頂微禿老至則然也。”陪同李鴻章訪新共53人,包括其長子李經方、次子李經述、隨員羅祿豐、于式枚等,以及北洋官醫英國人亞羽因。宋旺相的《新加坡華人百年史》說李鴻章于1896年4月14日訪新,實誤。《叻報》《星報》與《海峽時報》三份報紙都報道李鴻章在新加坡只待了半天,走馬看花後回到船上,當晚 (1896 年4月7日)就離開了。
“相節過叻情形縷述”,《叻報》,1896年4月9日。
爲什麽這麽來去匆匆?
我們看看當年李鴻章訪新的背景就不難理解。李鴻章到新加坡,正值甲午戰爭失敗,《馬關條約》簽訂的第二年(1896年)。北洋艦隊曾經多次訪問新加坡,在僑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戰爭失利,又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李鴻章要負責任。如今他到訪新加坡,當然會引起僑民的憤慨。所以《叻報》說:“叻地華民,因中東一役,心怨傅相,若多恐有無知小民從爾生事,故預派多于出而彈壓雲雲。”這裏的“中東一役”指的是甲午戰爭時的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也正好說明了李鴻章在新加坡時所乘坐的馬車,是殖民地政府所提供的,並配有50個帶槍械的印度兵,形影不離地跟著他。李鴻章參觀完畢後,改用偏僻的慕娘碼頭返回船上,顯然也有安全方面的考慮。
李鴻章當年由然申碼頭(即紅燈碼頭)登岸。(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偏僻的慕娘碼頭。(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有趣的是,根據《海峽時報》報道,李鴻章在新加坡時,曾談及他到香港沒有下船的原因。當時香港流感盛行,一旦上岸後再來新加坡,會被隔離九天,如此可能延誤他前往參加沙皇加冕典禮(1896年5月14日)的行程。所以他在香港一直待在遊輪上,沒有登岸。這與時下疫情何其相似?
中國近代史上許多朝廷重臣都到過新加坡,說明島囯地位的重要,至今依然。
作者:柯木林(新加坡曆史學者)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進入我們的公衆號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