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培訓計劃的七成申請者,集中“瞄准”兩成的職位空缺,但由于僧多粥少,一些人連面試機會都沒有。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呼籲這些申請者多“撒網”,轉而申請較冷門的機構。
楊莉明指出,人們傾向于申請知名企業或者媒體曾經報道過的機構,這很自然,但申請人數過多卻會使得面試機會減少,反而降低成功率。
她說:“我們鼓勵申請者不要只看熟悉的名字,也要考慮申請自己不熟悉但提供培訓計劃的機構。”
一些機構想面試都找不到人
楊莉明也說,許多提供培訓見習機會的機構,要麽乏人問津,或者沒有人想去那裏實習。“這些機構拿出了真心誠意想要提供培訓機會,但沒有人申請意味著它們連面試機會都給不出。”
勞動力發展局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透露,培訓計劃的七成申請者集中“瞄准”金融服務業、資訊通信科技與媒體業,以及專業服務業。
勞發局也在就業情況報告中指出,獲得面試機會的求職者當中,大多數最終將獲得聘約。“人們應該考慮更廣泛地提交申請,以及留意較少人申請的職位空缺,這些信息在職業前程配對網站MyCareersFuture上都可以輕松找到。”
記者翻查網站資料發現,能夠吸引較多人申請的培訓職缺當中,有不少是政府部門,在市區的機構也有比較多人提出申請。
比如,教育部招聘的起步級“專業發展專員”,就有76人申請,教育部的“媒體設計與項目開展專員”有32人申請。
勞發局也指出,技能不匹配也是機構不願意向申請者提供見習機會的原因之一,當局因此建議求職者,在個人履曆中清楚描述個人技能,以及使用MyCareersFuture網站上的技能匹配功能,尤其是具備可遷移技能的中途轉業者,這樣一來,他們將能獲得更多職業推薦機會。
楊莉明昨天也舉走訪的保誠保險爲例,說保誠發現中途專業者通常都具備可以轉移的技能,因此籲請雇主擴大視野,發掘中途轉業者當中的“寶藏”,而不是只著眼于被認爲可以更快適應工作需要的職場新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