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淵文
近年來,綠色債券這個詞彙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其實,這只是可持續金融的一部分。
除了綠色,還有藍色和棕色債券,它們各有特定的目標,還有以主題命名的債券。
同時,投資者對于綠色乃至更廣範圍的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更加注重。
《悉看大勢》系列剖析全球財經格局、商業及科技趨勢,探悉因果瞻望未來。本期探討可持續金融領域的發展趨勢和挑戰。
冠病疫情暴發以來,量體溫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不過有人問起“你的溫度是多少?”時,他可能並不是詢問你的個人體溫。
這是因爲,企業的“體溫”也逐漸成爲關注的焦點。企業溫度多少才是健康?
2015年《巴黎協定》的目標是要求各國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把本世紀全球溫度上升的幅度(和工業時期前相比)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近年來,一些全球機構更是呼籲把這個目標調低至1.5攝氏度,要達到這個目標,全球必須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二氧化碳排放。
根據聯合國環境計劃署(UNEP)2019年的一份報告,市場投資組合當中的公司溫度遠超過2攝氏度,一個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溫度是3.4攝氏度,農業、運輸、礦業和原油提煉這三個行業的溫度更是超過5攝氏度,溫度最低的服務業也達到2.8攝氏度。這裏的攝氏度,指的是公司碳排放對全球溫度帶來的影響。
要達2攝氏度或更低目標 金融業扮演重要角色
要達到2攝氏度甚至更低的目標,金融行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數年前,本地銀行便因爲煤礦項目提供融資,遭到綠色組織批評。最近本地銀行紛紛宣布了減少以及最終停止向煤礦領域提供融資的計劃。
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網站,可持續金融指的是把環境、社會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ESG)條件納入金融服務,以取得可持續發展的成果,包括減少對氣候的不利影響。
可持續金融最初主要包括綠色貸款和債券,近年來可持續相關貸款和債券加快增長步伐。
綠色貸款和債券主要頒發給綠色項目,這些項目旨在解決環保問題如氣候變化、自然資源匮乏和生態多元化損失。
可持續相關融資則注重公司的ESG表現,公司並不一定需要進行綠色項目或擁有綠色資産,貸款可用在一般企業用途。
投資者群和基金經理對ESG愈發關注,市面上也推出更多和ESG挂鈎的投資産品,包括單位信托、挂牌基金等。
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新大新加坡綠色金融中心聯合主任方德尉(David Fernandez)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國際共識和政府的支持推動了可持續金融近年來的發展,如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新加坡2030年綠色計劃、巴黎協定。
他說:“金融業作爲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提供投資和幫助社會形成低碳經濟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氣候問題如之前的德克薩斯大雪災,讓人們越來越關注氣候風險及對社會活動的影響。
冠病疫情暴發 把可持續發展推到最前沿
冠病疫情的暴發,把可持續發展推到了最前沿。瑞士銀行(UBS)發布的可持續金融白皮書指出,冠病的沖擊和氣候變化凸顯了社會和環境因素,包括對企業盈利和聲譽的影響。“我們預計有價值和增長型企業會進一步把可持續發展納入業務中。”
瑞銀預計,接下來會有更多資産所有者如養老基金、高淨值人士,以及散戶投資者要求公司和投資機構提供更好的可持續數據,以及清晰和可衡量的能源轉換計劃,以便做出投資決定和評估風險。“這會加快公司的披露,而不是靠監管機構。”
“雖然碳足迹和多元化方面的披露是重點,但資産所有者希望看到戰略有實際意義上的改變,包括可量化的淨零排放目標,以及和成績挂鈎的薪酬。”
新加坡投資管理協會(IMAS)總裁黃愛群受訪時指出,與全球同行相比,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基金經理對ESG的認識和納入ESG的速度非常快。2021年的投資經理前景調查中,86%的受訪者認爲ESG投資有望在未來三年內推動基金經理業的增長,比去年的68%有所上升。67%預計ESG或社會效應策略會越來越受歡迎。
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的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分析師指出,所投資公司過去一年實施ESG策略。富達國際全球企業治理與可持續投資主管陳振輝指出,在全球、亞洲,以及新加坡,對可持續投資感興趣的投資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根據EPFR Global的數據,去年有多達300億美元(約400億新元)流入ESG基金,亞洲吸引了224億美元(約占總流入的73%),預計今年這個比率將增長到83%。
金管局在2019年推出“綠色金融行動計劃”(Green Finance Action Plan),致力于把ESG條件融入金融服務,尤其專注綠色融資的環境風險指導原則及貸款計劃。
據估計,新加坡至今已經發行了近180億元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挂鈎的貸款,去年的發行量增長了65%。此外去年本地發行了約35億元的綠色、社會和可持續性債券,使總發行量達到109億元。這些貸款和債券支持了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築、可持續水和廢水處理等項目。
金管局局長孟文能此前在演講中指出,作爲亞洲綠色金融的中心,新加坡將發揮有意義的作用,成爲爲亞洲開發綠色融資解決方案的平台、以及全球資本用于滿足亞洲轉型需求的渠道。
藍色棕色債券 支持不同領域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金融産品當中,近年來比較爲人熟悉的當屬綠色債券,不過你可知道還有藍色債券和棕色債券?
藍色債券專注于支持海洋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領域。東非國家塞舌爾(Seychelles)于2018年發行全球第一個藍色債券,籌集1500萬美元資金,獲得世界銀行支持。塞舌爾用這筆資金來支持海洋保護區域的擴張,改善漁業的治理,並發展海洋經濟。2019年1月,北歐投資銀行(Nordic Investment Bank)發行20億瑞典克朗(3億新元)的藍色債券。中國銀行去年發行亞洲首個藍色債券。
棕色債券也稱爲過渡債券(transition bonds),提供資金讓公司減少業務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朝可持續目標發展,如航空公司投資能源更高效的飛機。
社會債券爲創造社會價值項目提供融資
除了不同顔色,還有以不同目標命名的債券。
社會債券顧名思義是爲創造社會價值的項目提供融資,冠病疫情帶來了更多社會分歧問題,推動去年社會債券發行額大增至1630億美元,遠超過前一年的130億美元。
更有性別債券(gender bonds)推動性別平等,如華僑銀行印度尼西亞子公司OCBC NISP去年發行性別債券,資金用來向女性企業家和她們創辦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
不過,形形色色的債券也讓人感到困惑,尤其是新興的債券類別往往缺乏統一的標准。
聯合國旗下的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指出,雖然許多國家制定了有關可持續融資的政策,但政府之間缺乏對話。
據報道,美國政府正在制定綠色金融框架。法國財長勒梅爾指出,美國和歐洲應設有相同的標准來決定何謂綠色投資。
方德尉說,可持續金融面對的一大挑戰是,企業利潤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利潤與公司所追求的財務業績有關,然而由ESG指標捕獲的可持續發展反映的是非財務業績,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難持續衡量。
此外,識別和衡量過渡期風險是一大挑戰,當行業和公司采納更綠色、更可持續的做法時會浮現出一些問題,例如資産價值的轉變、更高的經營成本等。
星展銀行董事總經理兼可持續發展負責人锺皓恩指出,要求企業一夜之間采用可持續發展是不切實際的。亞洲許多企業,特別是那些大量使用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企業,仍然猶豫不決。
她說,由于擔心被指責爲“漂綠”(greenwashing),許多亞洲企業對采用可持續發展融資有些顧慮,因此需要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漂綠”指企業營銷自家品牌爲“綠色”但卻沒真正落實。
因此,星展去年推出了可持續和轉型金融框架和分類法,爲依賴化石燃料行業的公司指出漸進但有幫助的解決方案,以便它們能夠進入可持續金融市場。
對基金經理來說,如何辨識名副其實的ESG投資對象也是一大挑戰,並非挂著ESG或可持續名頭的便值得投資,需要深入分析。
以一家印度水泥公司的可持續挂鈎債券爲例,宏利投資管理(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新加坡定息産品投資組合經理翁英毅說,該公司目標是于2030年把碳排放減少22%,但同時公司預計會把産能增加一倍,意味著整體排放量會增加50%以上,要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有挑戰。此外,公司員工屬于工會的比率低,大股東持股高,都帶來社會和治理風險。
可持續金融五大誤區
一、可持續金融只是爲了保護環境
環境只是ESG的第一個部分,S(社會)和G(企業治理)的部分也是可持續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因素包括公司的勞動力政策是否公平、人權記錄是否良好、企業社會責任參與度、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以及産品安全記錄。
企業治理可包括高層薪酬、董事會的問責和獨立性、披露透明度、管理層架構和多元化、股東權益等。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因銷售數據造假,股價大跌,就是企業治理的反面例子。
二、可持續投資就是避開投資某些公司
確實,ESG投資最早的做法,是避免投資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資産類別和行業,例如煙草公司、對環境造成汙染的公司等。
近年來,這擴展到積極投資的一面,即由投資者采取行動以帶來正面的變化。
三、可持續金融只和金融行業有關
隨著銀行和基金經理進一步推行可持續融資和投資,不符合標准的企業融資和尋求投資者會愈發困難。
例如,星展銀行日前承諾到2039年把燃煤的相關業務減少到零,銀行已不再接受超過25%收入來自于燃煤的新客戶,從2026年1月起將停止向超過50%收入來自燃煤的客戶提供融資,並逐步降低門檻。華僑銀行在2019年是東南亞首家承諾停止爲新的燃煤電廠提供融資的銀行,並在2020年9月承諾不再爲任何新的燃煤發電廠提供融資。
四、可持續融資和發展只和大企業有關
锺皓恩說,許多中小企業仍然認爲可持續發展只適用于大公司,但可持續發展可以幫助他們增強盈利,建立競爭優勢和提高聲譽。這些都是吸引投資和更具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客戶的關鍵因素。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將可持續發展作爲其商業戰略的核心支柱。
五、可持續金融只是一股潮流
根據施羅德(Schroders)發布的“責任投資簡史”,可持續投資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宗教團體針對其信徒可投資的公司類型制定了指導方針。
國際評級機構晨星(MorningStar)的數據顯示,ESG基金的資産規模去年第四季增加29%,達到1.7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