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本地精神分裂症和其他錯亂症的終生患病率爲2.3%,相當于約7萬1600名居民會在有生之年確診,發病的平均年齡約23歲。其中,約三分之一患上的是精神分裂,這是本地最常見的錯亂症。
王嬿婷 報道
下周一(5月24日)是世界精神分裂症日。本地研究發現,每43名新加坡居民當中就有一人會在有生之年被診斷出精神分裂或其他錯亂症,約八成病患會在出現症狀後尋求幫助,求診率相當高。
這項研究是在2016年展開的“新加坡精神健康調查”基礎上擴展進行,是首個探討本地精神分裂症和其他錯亂症(psychotic disorder)終生患病率的全國研究。
心理衛生學院醫療委員會副主席(研究)麥蒂麗蘇巴瑪甯醫生解釋,有別于常見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情緒失調及酒精使用障礙,錯亂症的症狀更明顯,包括幻覺和妄想。精神分裂症是其中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
這項研究由心理衛生學院領導,與衛生部和南洋理工大學合作,獲得衛生部和淡馬錫基金會資助。
研究從2016年進行至2018年第一季,主要針對6126名年滿18歲的新加坡居民。
調查發現,本地精神分裂症和其他錯亂症的終生患病率爲2.3%,相當于約7萬1600名居民會在有生之年確診,發病的平均年齡約23歲。其中,約三分之一患上的是精神分裂,這是本地最常見的錯亂症。
負責這項研究的心理衛生學院研究部及錯亂症治療科高級專科顧問莊紹安教授指出:“雖然這組精神疾病沒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此常見,但所造成的損傷、殘障和死亡程度相對更大。我們必須識別與這組精神疾病有關的因素,幫助減輕這些疾病可能帶來的負擔。”
約七成錯亂症患者也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
研究顯示,錯亂症患者失業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4.3倍,家庭收入也可能較低。
72.8%的錯亂症患者也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與糖尿病也有顯著關聯,患有糖尿病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5.4倍。
不過,精神分裂及錯亂症病患的求診率較高,八成左右的病患有尋求治療。
國光(假名,19歲)在2017年開始出現幻聽、幻覺與妄想,不時看見黑影,還常聽到腦海裏有個聲音指責他是失敗者、生活沒意義,引他輕生。他甚至因爲受聲音影響,好幾次在回家時迷路。
“我的第一反應是,爲什麽會這樣?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以爲自己被詛咒。因爲覺得自己不正常,我逐漸遠離親朋好友,生活上的任何方面都感覺不受控制,人生迅速走下坡。”
國光最終決定求醫,被轉介到心理衛生學院,隨後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讓他和父母震驚。
然而,他決心好起來,也積極遵照職業治療師推薦的應對策略,像是泡熱水澡和聽音樂等,配合勤服藥,以及加入支持小組,維持健康生活。“繼續治療和服用藥物也幫助我接受自己的病情。”
新加坡心理健康協會的首名同伴支持專才曾瑞倫(47歲)與精神分裂症抗爭已有近30年,如今除了通過藥物治療和接受輔導,他發現勇敢分享經曆也能激勵其他病患,同時加強自己的康複過程。
“長期服藥猶如吃維他命,沒什麽大不了,也能正常生活。盡早求醫很重要,這樣才能避免疾病對生活造成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