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新加坡之所以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離不開其國父李光耀。在20世紀初那會,新加坡還是英國殖民地。雖然得益于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繁榮,當時新加坡的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甚至已經有了一個國家的體量。但其依然沒有主權,僅屬于英國海外領土的一部分。
後來二戰爆發,日本人盯上了這塊富得流油的土地,便舉兵進攻新加坡。當時英國人還小瞧日本,認爲他們打不進來。結果日本用了不到兩個月就完全占領了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當地無數英國人和華人淪爲了階下囚。
後來便是二戰結束,新加坡也終于擺脫了日本的殖民。而二戰結束後,得益于世界各地民族意識的覺醒,以及老牌殖民國的元氣大傷,全世界有一次退殖民潮。此前大部分列強國家紛紛撤出,很多殖民地因此成了主權國家。比較典型的有印度、緬甸、埃及、蘇丹、也門等等。
不難看出,這裏面大部分都是一些貧窮落後的地區,殖民國也是無力治理,最後選擇了放手。但對于一些發展良好和富庶的殖民地,列強依舊是不願放手的。
新加坡便是典型,二戰結束後,英軍又回到了新加坡。英國人不但沒有撤銷殖民地,更是將新加坡升級成了英國直屬殖民地。但他們沒想到的是,二戰後的新加坡人思緒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他們並不再想成爲英國人擺布的對象。
由于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享有更大發言權,英國總督的權力被極大分散。沒幾年,新加坡的自治意識甚至開始覺醒。隨著民間幾大政黨的崛起,新加坡實現自治已板上釘釘。
果不其然,1959年,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迅速建立起了優勢,在51個立法議會裏獲得了43個議席。隨之,新加坡首屆自治邦政府成立,李光耀宣誓就職新加坡第一任總理。至此,新加坡徹底擺脫英國殖民,走向自治,成了主權國家。
可見,新加坡建國和李光耀息息相關,也難怪他被稱之爲新加坡國父,而他上任後施行的平衡外交策略,也讓新加坡在國際關系中左右逢源。你能明顯感覺到,新加坡幾乎是這個世界上最中立的國家,和世界各國基本都沒有交惡,足以見得李光耀的外交智慧。
同時,在李光耀的主持下,新加坡的經濟也是迅速騰飛,當年甚至還被評爲“亞洲四小龍”,這一切李光耀都功不可沒。
有意思的是,李光耀並非是正兒八經的新加坡人,他祖籍其實在我國廣東梅州大埔縣。其祖父早年爲了謀生,從廣州來到了新加坡,從此李氏家族在新加坡紮了根。
按理來說,李光耀這樣一個南洋華裔,對中國文化是有深厚感情的,並且新加坡境內的華人移民占了七成以上。爲何李光耀出任新加坡總理後,不但不把漢語定爲新加坡的官方工作語言,還說漢語有缺陷呢?
其實,李光耀這麽說自然有他的出發點。首先,新加坡想要發展經濟,主要是靠其地理位置來吸引海外投資。而在世界貿易上,英語仍然是最廣泛的工作語言。爲了吸引投資,李光耀將英語取代漢語作爲官方語言並不奇怪。
此外,李光耀自己的漢語水平相當差勁。由于從小接受的是英式教育,李光耀幾乎沒有系統學過漢語。正因爲如此,後來他去英國留學,和當地華人圈子也是格格不入。尤其在後來參加選舉辯論,由于不會說漢語,李光耀遇到用漢語辯論的對手只能選擇回避,這些經曆一度讓他對漢語只留下了一個相當難學的印象。
所以,他說“漢語有缺陷”正是基于此,漢語比英語要難學得多,作爲工作語言,對後面沒有經曆中國文化熏陶的新加坡新生代來說,難度會很大。
雖然李光耀沒有把漢語作爲工作語言,但把它作爲了新加坡第二語言。不僅要求自己的子女從小學習漢語,甚至在1979年那會開展了漢語學習運動,引起新加坡人對學習漢語的重視。畢竟身爲華人,根還是不能忘的。
而李光耀晚年也沒有放棄漢語的學習,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在他的努力推廣下,如今的新加坡幾乎所有華人都會英語和漢語。而他也真正構建了一個由華人領導的發達主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