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遊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就是玩著長大的。蒙台梭利說,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學習知識,練習生活技能,都是通過遊戲來完成的。既然玩的意義如此重大,那麽,怎樣才能玩好了,就是父母要考慮的了。
陪孩子玩好處多多
有的父母說,不知道和孩子在一起做什麽最好?當然是遊戲!研究表明,父母每天保證和孩子有30分鍾的遊戲時間,不僅有助于孩子學會、練習並掌握所有發展領域的能力,而且對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積極的態度、自信的心態也有明顯的作用。
父母苦惱于不知怎樣和孩子玩
很多父母雖然知道親子遊戲的諸多益處,卻總是苦于抽不出時間陪孩子玩,或者不知道跟孩子在一起怎麽做遊戲。大教育家杜威說“生活即教育”,親子遊戲同樣也可以融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影子遊戲、手指遊戲、給寶寶洗澡時玩玩水……親子遊戲隨時隨地都可以玩兒。
陪孩子玩,就是父母的功課。有位媽媽曾問過我:“我每天都在跟寶寶在一起,也跟他一起玩,可我覺得,怎麽那麽沒意思,那麽無聊呢?”。可能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小煩惱,搭上時間,付出耐心,和孩子“厮混”,可是自己又覺得好像太沒意義,或者是覺得真是在浪費時間,自己沒得到多少樂趣,孩子還不一定領情呢!他會覺得,爸爸媽媽也就是在旁邊看我玩而已,甚至只是看手機、IPAD,並沒有跟他一起玩,多無聊啊!
其實,親子雙方需要的都是高質量的“陪玩”。
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
很多人帶孩子,就是孩子玩自己的,爸爸媽媽在旁邊看著,或者說幾句“小心點兒!別摔著了!”“要不要喝口水啊?”這樣的一個陪伴者,可有可無。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去,可能就會發現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跟孩子一起搭建一個城堡;帶孩子在海邊一起踏浪,一起撿貝殼……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真的是在跟我一起玩,他對遊戲的興趣就會增加很多。所以說,父母首先要自己身心愉悅的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去,而不是作爲一個旁觀者存在。
可是,小孩子玩的那些遊戲,卻不一定能讓父母提起興趣。有的小男孩喜歡觀察螞蟻,用半天時間蹲在地上,看一只小螞蟻是怎麽從洞裏爬出來,又怎麽搬了一個東西回家。在旁邊陪著的媽媽腳都要蹲麻了,他還不肯起來。
螞蟻真的那麽無聊嗎?我們小時候是不是幹過更無聊的事?不妨想想,我們爲什麽要花出時間和精力去陪孩子呢?不就是想跟他更親近,想讓他在遊戲中獲得我們想讓他獲得的東西。父母首先是要理解孩子的遊戲。
記得有次去我的老師,學前教育專家梁志燊老師家,跟我提到一件事:“前幾天碰到個家長,說他們家孩子就喜歡把抽屜打開,把裏面的東西全扔出來,再把抽屜關上。你要是不理他,他就這樣能反反複複玩老半天。這個媽媽問我怎麽辦?我說,這是孩子在研究、在學習。他要搞清楚,抽屜開與關會發生什麽變化,東西扔出來了,抽屜又會是個什麽樣;他還可能就是在練習扔和開、關這幾個動作。這就是孩子自主的學習能力。”
原來,“無聊”的遊戲中蘊藏著大“智慧”啊!
重要的不是玩兒什麽,怎麽玩兒,而是父母要有一顆玩兒心,才能和孩子一起投入地遊戲,千萬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在應付他。在遊戲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玩伴。讓孩子享受他喜歡的遊戲,不施加壓力強迫孩子在遊戲中達到某個目標,只要玩得開心就足夠。專心看待孩子的遊戲,積極參與,這樣他會知道遊戲的重要性。
玩想玩的遊戲
有時父母會忘了,究竟誰是遊戲的主導者。肯定是孩子啊!有的父母參與到遊戲當中之後,就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首先是玩什麽。有熱衷運動的爸爸,對各種球類運動都很感興趣,玩得也不錯,就會興致勃勃地建議孩子:“咱們打球吧。”但孩子未必喜歡打球,而且小一點的孩子跟爸爸想象的父子打球的美好情景完全是不同畫風,自然是玩不到一起了。那就給孩子一個適合他用的小皮球,讓他有機會看到爸爸在球場上的英姿,他就有可能模仿爸爸,主動來拉著爸爸跟他一起“打球”,沒准兒這就是父子共同的興趣愛好的萌芽。
還有的父母會給孩子規定玩什麽,比如媽媽想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就會帶著寶寶玩串珠子,小女孩可能會很喜歡串個手鏈什麽的,可小男孩就未必喜歡。那就用一種變通的方法,同樣是培養手眼協調能力的遊戲有很多很多,爲什麽非要讓他串珠子呢?媽媽建議幾個遊戲,跟孩子商量,他喜歡什麽就玩什麽。孩子喜歡做的事,還有媽媽陪著一起做,可能才會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能不能好好做遊戲?
有的父母說:“我家孩子不喜歡我跟他玩。”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要反思,是不是把自己當成了遊戲的主人。比如在遊戲中總是在指揮孩子,這個應該這麽玩,那個應該那麽玩,忘了孩子才是遊戲的主導者。
即使在做遊戲的時候,我們也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因爲孩子是在通過遊戲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掌握生活能力。我們跟孩子一起玩過家家,就會因爲已經有了固定的思維,而去指揮孩子,某些東西就得放在廚房,不能放在臥室。可孩子他是無所顧及的,他想怎麽做就怎麽做,這時候就會發現,因爲有我們過多的“指導”,就可能固化孩子的思維,讓創造性的想法和遊戲無法發揮。如果父母指手劃腳過多,孩子還會煩躁,不愛玩了,因爲他感覺這已經不是遊戲了。
但是,一些比較乖巧的孩子,媽媽說什麽就聽什麽,看似親子之間和諧相處,事實上卻限制了孩子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所以在遊戲中,父母一方面盡可能的參與,另一方面,一定要把遊戲的主導權交給孩子。我們永遠都害怕孩子走彎路,在遊戲當中也是,明明看著他非要把大的積木塊放在小的上面,明擺著是要倒了,大人一眼能看穿,可孩子如果沒有這樣直接的嘗試,他就只能通過你告訴他,大的放在小的上面是不穩定的,你搭的這個樓有可能會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讓孩子親自的去擺弄一下,他就會獲得最直觀的感覺:這樓真的塌了。才會知道,如果想搭一個穩定的大樓,就是要把大積木放在下面,小積木放在上面。這對于孩子日後的學習,生活經驗的積累都是最有益的方式。我們要允許孩子失敗,他在一次次的失敗嘗試中去體會,去了解,怎樣才能成功。當然,過多的失敗孩子也會煩躁,那麽,父母在遊戲當中就要有恰當的指導和示範。失敗了一次,兩次,再告訴他:“你試一試,把小的放在上面會不會就不倒了?”孩子可能在這種時候願意聽父母的建議,然後再重新開始。這樣的陪玩,才會是高質量的。
親子遊戲,對父母來說最有價值的是,它能夠讓你與孩子更加親密,並且在遊戲的過程中更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孩子,他的優勢、他的弱勢、他的喜好、他的特點,甚至他的小動作、口頭語,及時發現這些,便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或培養。
當孩子長大後,親子之間能夠回憶起那些愉快的遊戲時光,一定是件令人慶幸的事。
編輯/蘇蘇 文/劉湘梅
作者簡介:
劉湘梅: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北京京師創智早期教育研發中心主任。有著十余年母嬰傳媒從業經曆,曾擔任母嬰雜志執行主編、顧問,中央電視台《東方兒童•生命之初》節目總策劃,多家育兒網站、雜志特邀專家、專欄作者。著有《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師》、《順其自然的智慧》(合著)等。
《母子健康》雜志簡介:
《母子健康》雜志創刊于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爲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産、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