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草草不僅賞心悅目,還有廣泛療效,能幫助人們改善身心狀態。這擺弄和親近花草背後的學問頗深,衍生成康療園藝的新興行業。有不少公衆在冠病疫情期間躍躍欲試,想培養自己的“綠手指”。
本期《實況報道》介紹康療園藝在本地的發展和前景,以及在家打造康療花園的一些簡單小貼士,幫助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打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喘息空間。
過去一年半來,疫情帶來的擔憂和焦慮揮之不去,不少人趁居家辦公或隔離之時,開始嘗試種養植物,一股“園藝風”席卷千家萬戶。人們紛紛爲家裏添置各式各樣的植物,有些人還報讀相關課程,希望培養自己的“綠手指”,通過園藝解壓放松。
其實,本地早有專門通過植物爲人們提供康複治療的行業,多數人對“康療園藝”(Therapeutic Horticulture)這個新興行業或許不太了解,但它已生根發芽,日益茁壯,爲居民提供綠茵茵的喘息之處。
康療園藝宜動宜靜隨性自由
康療園藝企業Hortherapeutics創辦人之一譚欣凱(34歲)解釋,康療園藝是通過參與與植物有關的活動,改善參與者的身心狀態。有別于園藝療法(Horticulture Therapy),康療園藝無需治療師在特定醫療環境進行,更隨性自由。參與者可通過“動態”方式體驗康療園藝,如親手種植或制作手工,也可在公園裏散步欣賞植物,以“靜態”的方式,享受大自然的治愈療效。
譚欣凱之前從事景觀設計,但他逐漸意識到康療園藝在我國的發展潛能,今年1月決定開設公司,推廣這項活動。
譚欣凱和他的團隊所設計的每個康療花園都是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打造。他特別注重參與性設計,讓客戶在設計過程中提出想法和反饋,以打造合適的公園。
“任何人都可以從康療園藝中受益,尤其是患有失智症、認知功能障礙和其他身體、心理或行爲疾病的人。它的用途很廣泛,但本地對康療園藝的認知還不多。”
擺放“甘榜花草”喚醒年長者記憶
譚欣凱之前和公園局合作,在園藝園林(Hort Park)爲樂齡看護中心的年長者舉辦康療園藝活動,通過他們兒時在甘榜所熟悉的花草,喚醒他們的長期記憶,並鼓勵他們分享各種回憶,達到治愈效果。
對康療園藝療效有深切體會的曾瑞和(67歲,雕塑師)說,他的父親約翰·阿什沃思今年88歲,10年前被診斷患上失智症。父親患病後,變得越來越急躁和暴力,發脾氣時還會對他拳打腳踢。熱愛園藝的曾瑞和經常陪伴父親到濱海灣花園及多個社區花園散心。“父親身處大自然時非常放松,他在公園也能和其他人交流,建立社區感情。”
受疫情影響,曾瑞和只能讓父親留在家中,父親卻變得更急躁不安。爲了安撫父親,曾瑞和會讓他在公寓住家外走廊的小花園閑坐,讓花園裏的景物、味道和聲音爲他帶來多感官體驗,進而讓他放松身心。
曾瑞和的小花園也是他和兩名幫傭的喘息之處。長年全天看護父親對三人造成的壓力不小,但通過打理花園,他們也能暫歇放松身心,體驗生活的片刻恬靜。
熱愛大自然不怕吃苦 “都市農夫”籲關懷社會
談及我國的綠色發展,經營園藝企業的譚欣凱說,本地不乏自然休閑空間,但社會應致力爲有特殊需求的群體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環境。這些群體包括殘障者、年長者,以及精神病患者等。隨著我國仍面對冠病疫情、氣候變化,老齡化社會等現象帶來的挑戰,人們應共同爲改善彼此的身心健康而努力。
也正是這份對社會的關心和大自然的熱忱,促使不少年輕人即使面對辛苦的工作環境,也仍願意投身園景業。
在城市農業組織城食花園工作的鄭思敏(27歲)說,她之前沒有任何相關專業背景。2018年,她在澳大利亞體驗了三個月的農場住宿,被那裏濃烈的社區精神感染。回到新加坡後,她發現社會中浪費食物等不環保的行爲隨處可見,于是決定加入園藝種植業行列,成爲一名“都市農民”。
鄭思敏笑稱,人們對農民的刻板印象是收入低、工作辛苦。“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事實,所以只有對環境和植物非常熱愛的人才會享受這種工作。”
修讀園藝心理學提供醫療服務
在加入城食花園兩年多後,鄭思敏現已是康療園藝的負責人,須策劃和執行相關活動及課程。她說,園藝與許多其他行業息息相關,她希望日後能夠報讀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拓展和提升技能。
譚欣凱公司的團隊有約10名職員,多數是景觀設計或園藝專業。他本身正在修讀佛羅裏達大學舉辦的園藝療法課程,學習園藝背後的心理學。完成課程後,他將獲得美國有關當局認證成爲園藝治療師(Horticulture Therapist),能爲病患提供醫療服務。
政府日前宣布園景業將實施漸進式薪金模式。譚欣凱說,業者還需更多信息,以了解職員如何從計劃中受益。但他認爲,當局越來越重視園景業,讓他非常欣慰。
城食花園發言人也說,公司通過雇傭補貼計劃(Jobs Support Scheme)和“新心相連”職場新人培訓計劃(SGUnited Traineeships)獲得資助,減輕疫情帶來的沖擊。除了補貼員工薪水,公司也可聘請新員工,已有七名見習生通過培訓計劃加入。
譚欣凱和鄭思敏都認爲,行業前景十分樂觀。譚欣凱說,園景業能爲我國日後的發展和社會福祉做出很多貢獻,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份工作。鄭思敏也認同,她說:“只要人們肯努力學習,園景業有很多不同的機會可把握。”
園藝課程熱起來 年長“學生”占多數
有些人沒有園藝專業背景,通過多年的嘗試才慢慢摸索出種養植物的訣竅,打造合適的花園。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人爲了更深入學習園藝,報讀相關課程。
南洋理工學院在2016年推出康療園藝介紹課程,第一年有12人報名參加,去年增至29名學員。課程分四天進行,共12小時,教導學員如何通過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改善身心健康。
南洋理工護理與社會科學學院經理斯烨說,多數學員是對園藝感興趣的年長者,課程費用爲321元,通過全國樂齡學苑(National Silver Academy)補貼報名參加的50歲及以上年長公民,課程費用降低近半至171元。
除了年長者,也有越來越多樂齡看護中心等機構的護理人員參加康療園藝課程。本地城市農業組織城食花園(Edible Garden City)去年底在陳笃生醫院爲護理人員提供相關培訓,至今已舉辦五輪課程。負責人鄭思敏(27歲)說,園藝可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爲病患提供身體、心理、社會,以及精神上的治療。
阻斷措施期間居家種植詢問增四成
然而,對大多數公衆而言,在家開始種養植物還是最簡單直接。雖然本地高樓居住環境對打造花園有一定的限制,但人們還是躍躍欲試。城食花園發言人透露,去年病毒阻斷措施期間接到的居家種植詢問就比往常增加40%。
譚欣凱和斯烨都說,康療園藝不一定需要特定花園空間,公衆也可以在家裏或陽台上種幾個盆栽,體驗園藝的治愈性。他們建議在住家打造康療花園時,可結合多種不同顔色、氣味和質地的植物,以促進感官和大腦的體驗。常見的羅勒(basil),薄荷(mint)、咖哩葉,以及茉莉花都非常適合人們在家種植。
他們也強調,康療園藝也包括手工和其他相關活動,與植物本身的治愈功效相輔相成,讓人們更全方面體驗園藝的樂趣。
根據美國國家公園局(National Gardens Bureau)網站信息,人們可先確定自己的花園要達到怎樣的康療目的,進而打造不同類型的花園。比如,感官型花園就偏重植物本身的特征,而活動型花園則須有較多空間。
在不同康療目的的基礎上,當局鼓勵人們種植自己喜愛的植物。喜歡欣賞鮮豔植物的人可種植太陽花、菊花、牽牛花等花卉;喜歡烹饪的人則可種植蔬菜、草藥等可食用花卉。
除了植物的考量,花園的其他方面也有所講究。雕塑、石頭、風鈴或小型噴泉等特殊擺設可爲花園增添亮點,而座椅能鼓勵人們靜坐欣賞花園的一景一物,有助放松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