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新一輪病毒爆發和病例增長的局勢下,針對疫苗有效性和國家決策的質疑也逐漸浮現。然而與疫共存使得國家經濟複蘇,人民回歸正常生活。閉關鎖國不是長久之計,抗疫策略也並非一成不變,國家不斷調整防控措施的過程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也體現了整個國家應對危機的能力。
新加坡獨立時政評論員蔡裕林著文一篇,對“與疫共存“的戰略思維,以及防控舉措進行了分析解讀。
自冠病爆發以來,不同國家的政策主張明顯出現差異。就事態的發展看,一個防控冠病疫情的新動向正出現在世人面前。 回顧這期間的爭論,主要聚焦在兩點。一點是主張必須也唯有封城鎖國才能最有效的展開防控疫冠病19;另一點是,欠缺科學理性的觀點與態度,要不不適當且過早的把疫情當流感對待,更糟糕的是把冠病課題政治化。
除此之外,當然也有的國家基于不同的戰略考量,做出了不同版本的防控戰略。就是也認可在還沒有有效的疫苗之前,清零是必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也強調應在嚴防嚴控疫情的對策中,最大限度地維護國民應有的權益與兼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顯而易見,不同的應對戰略與舉措,無疑讓世人看到了不同國家的防控疫情的成敗與治理能力的強弱。與此同時,凸顯事態發展的另一面,即不同國民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規範,深刻地影響著不同國家的防控效應。最大區別就在于,如何對待疫苗的群體免疫效應與死亡病例多寡的課題上。
然而,自疫苗問世以來,母庸質疑,它提供了各國強而有力的新手段,並由此邁向新的戰略過渡。即舉凡接種率達到醫療專家認可的“群體免疫”階段,無不急于重新開放國門邊界。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采取了全面開放政策。
就在人們寄望疫苗有效性的當兒,無情的德爾塔病毒隨及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一再爆發,這引發了清零派異口同聲的質疑與譴責。既懷疑疫苗的有效性,也厲聲鞭撻“與疫共存”派的草管人民。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拉開了兩者的差距。在這種看似無爲無情的變化中,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傾斜——走向全面與疫共存的新階段——正逐步改變著全球應對冠病的對策。這只要看看疫苗問世前後的發展態勢,便可一目了然。一是確診病例比之前逐步下降;二是死亡病例也逐步減少;三是接種率越高,預防重病的效率越大;四是雙重效應顯現。就是因過去階段確診者已有抗體且病例衆多而得益,加上疫苗的接種提供的保護,從而應驗了壞事也有可能變好事的轉變。
可以說,正是疫苗提供的保護,與伴隨各國采取了更具針對性的舉措,相續打開國門邊界漸成風氣。這一新趨勢,不僅意味著人們更有信心、更具平常心面對冠病,也提供了各國在迎接後疫情時代的到來時,得以重新布局與掌握新機遇。與此同時,凸顯事態發展的另一面,就是越是堅守封城鎖國越會變成與世隔絕的反效應。
就以新加坡爲例,自8月倡導摸著石頭過河與疫共存的新階段以來,無可否認,不論是確診病例還是死亡病例都明顯比過去要多得多。但如果深究病例的演變,就會清晰的看到,這一發展趨勢也正如當局所預料。不僅如此,無症狀和輕微症狀者從當初的98%上升到98.7%。整體而言,雖有改善空間,仍不失盡可能地確保死亡率維持在可控與科學合理區間。
更爲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逐步開放帶來的經濟效應已日益明顯。新加坡航空業的逐步複蘇,從疫情爆發初期的只有5%,到接下來將恢複到42%,就是最好的證明。更不必說,因逐步開放讓更多國人得以恢複正常生活營造的多層面好處。
如今的情況是,不僅新加坡,東南亞國家也在相續朝著與疫共存的道路前進。而身處東北亞地區的日本和韓國,以及向來主張封城鎖國的澳洲和新西蘭也都加入此陣營。當然,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如此。
這一新趨勢,對于不同防控戰略的決策者,無疑是新的考驗與抉擇。平實而言,沒有國家可以長期封城鎖國而不改變防控舉措。也因此,如果還有人執意抱著原有的觀念和態度,時間將會給出有力的答案。
世間事沒有什麽是一成不變的,面對冠病疫情也一樣。雖說冠病的課題極其複雜,其實不外受兩個方面所左右。一是病毒的防控與根治,二是防控舉措對國家整體利益的戰略考量。國家要生存,人們要吃飯過正常日子。這就意味著,戰略不僅須就其原有的本質著眼,也必須隨防控效應而調整。也因此,對治國者來說,不是應不應該改變,而是必須改變以及如何改變。
(作者:蔡裕林 獨立時政評論員)
蔡裕林先生出版的《新加坡抗疫紀事》一書講述《新加坡抗疫紀事》講述了新加坡在2020年面對疫情的反應以及政府、民間團體如何應對挑戰、全民上下抗疫的過程。
已上架的書局包括:友聯書局、友誼書齋、紀伊國屋書局烏節、卓爾書店和大衆書局(包括百勝樓、大巴窯、裕廊坊、馬林百列、長堤坊、納福坊、淡濱尼和NEX的分店)。
新加坡眼商城也已上架本書。
注意事項
1. 新加坡網友請自取
2. 下單後,憑借下單信息聯系“新加坡眼商務號”(微信號:xinjiapoyan8) 確認領取地址
3. 此書可以發往中國 :需加50元人民幣國際郵費。
(稿件內容及作者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本媒體立場,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