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不少人都渴望走捷徑一夜暴富,幾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東西,因爲被一些人用不明所以的理論風口炒作,突然就價格暴漲,甚至被炒作得翻了幾十倍,成爲不少人趨之若鹜的收藏品、投資品。然後又必然在瘋狂的漲幅中突然的暴跌,最終血本無歸。這在2018年是炒幣,在2019年是炒鞋、盲盒,到2020年又不知會出現什麽“投資機會”?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就出現過一次非常奇葩的炒作泡沫。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次投機泡沫,給當時全中國都上了一節泡沫經濟課,這就是長春君子蘭泡沫。
一株“綠色黃金”破土而出,癫狂了半個中國
對于今天的中國人而言,君子蘭不過是市面上的普通植物。正面些的介紹,會說它植株秀雅,葉勁花香,深受種植者喜愛。然而在東北,人們對它卻懷著更爲複雜的感情。
君子蘭原産自南非,雖名中帶蘭,但並不是中國本土的蘭花,而是一種石蒜科植物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被引入日本 ,因形似蘭花,被日本植物學家命名爲 “ 君子蘭 ”。1932年 ,一位日本園藝家把兩盆君子蘭花作爲禮物, 獻給了在長春的僞滿洲國皇帝溥儀 。從此,君子蘭就與長春結下不解之緣。
從宮廷到民間,長春君子蘭名揚海外
關于君子蘭從僞皇宮到民間,有著這幾種故事——
1942年,溥儀最喜歡的妃子譚玉齡亡故,盛殓于護國般若寺。溥儀痛心之至,命人將譚玉齡生前非常喜愛的一盆君子蘭擺放在她的靈柩前。之後,這盆花被寺裏一個法號爲普明的和尚收養下來。因爲這種君子蘭的花種都是從普瞻和尚那裏傳開的,此後。凡是那些葉片寬厚、葉脈清晰的君子蘭品種,就被稱爲“和尚”。
僞皇宮裏有一個莳養花草的花匠叫張友悌,在僞滿洲國倒台時,將一盆君子蘭帶了出來,這株花後來被收到勝利公園,這一品種的君子蘭從此便被命名爲“勝利”。
此外,當年長春城裏有個名醫叫吳大夫,他的姑姑是僞滿洲國皇宮裏的奶媽,她也在僞皇宮陷入混亂時搬出來一盆君子蘭,這盆君子蘭後來送給了她的侄子吳大夫。吳大夫是個細心人,這盆花被他莳弄得鮮麗嬌媚,一些來看病的人向他要了花籽廣泛種植,這個品種的君子蘭就有了“吳大夫”的名字。
總之,在長春莳養君子蘭逐漸成爲一種風氣,解放後,依然有一大批養蘭人經常在一起切磋研究,他們用人工授粉培育了各類形態各異的君子蘭。
到上世紀80年代,長春已到處飄散著君子蘭的幽幽花香,君子蘭擠上了絕大多數長春百姓家的窗台。長春市民培育的珍奇君子蘭,其名聲遠播回日本,當時的日本花卉專家曾感慨:“日本培育君子蘭比中國早,但發展卻遠不及中國。”
“窗台經濟”點燃投機市場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東北,東北人民的財富夢想隨著點燃,當時的長春市政府面對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茫然無措時,看到君子蘭的市場價值,便推出一系列政策扶持君子蘭産業,想使之成爲高附加值的園藝産業,但這些政策卻好心辦壞事,讓長春這座包裹在風雪中的東北重工業城市,意外陷入君子蘭狂熱。
1984年10月,君子蘭被命名爲長春市市花,市政府要求普及君子蘭養殖。當年年底,市政府又頒布了一項君子蘭交易的法令。明確提出無論成齡君子蘭或幼苗,一律實行買賣雙方自行議價,自由買賣政策對。同時,劃出更多地段交易君子蘭。爲表示支持力度,政府要求每戶至少要養3至5株君子蘭,對發展君子蘭有貢獻的,有關部門還要授予榮譽稱號…一棵小草,竟被委以致富脫貧的大任。
花卉市場的交易因此開始活躍。起初,市場上只有品種好的君子蘭賣得貴,但後來品種好的君子蘭價格翻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帶動普通君子蘭也快速上漲。
1985年初,長春市養蘭大戶王顯文將一盆君子蘭賣給了哈爾濱市的姚敬,得到了14萬元人民幣;而另一位養蘭大戶,則以5.4萬元的高價將一盆君子蘭賣給了沈陽市的一家單位。
李茂林,長春養蘭界的一位名人,當時他家的陽台只有四五平方米,卻養了五六十盆君子蘭。他一個月的工資只有39元錢,生活並不寬裕.但是陽台上的君子蘭改變了全家人的生活。他用陽台上的兩株君子蘭換回來一台三洋牌18寸彩電和一台日本原裝夏普冰箱。當時,這兩個大家電在商場裏需憑票購買,售價得要四五千元。
1985年1月,一位慕名而來的香港客商,找到長春鳳冠聯營花卉發展公司的郭鳳儀。提出要用一輛約值9萬元豪華皇冠轎車換他一盆最好的君子蘭“鳳冠“……
當一株小草賣出上萬元的新聞屢屢出現,這讓無數的長春市民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希望,畢竟當時家家戶戶都有幾盆君子蘭。長春君子蘭價格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飙升,它成了名符其實的“綠色金條”。許多人因君子蘭而改變命運。有些養蘭大戶,昨天還是撿破爛的、賣水果的、擺小地攤的,就因爲幾盆君子蘭,轉眼就成了萬元戶。在長春,用君子蘭到商場換彩電、換冰箱的事已經司空見慣,這也成了當年長春獨有的一種現象。
一時間,君子蘭市場上人頭攢動.越來越多的長春人坐不住了。仿佛人人都成了君子蘭專家。養蘭、賣蘭、買蘭、談蘭……鄰裏朋友之間串門,進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對方窗台上的君子蘭。當年,君子蘭是長春人出差辦事時常帶的“土特産”。有些難辦或根本辦不了的事.也許一株君子蘭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買不到火車票時,用一株普通的君子蘭就能換回一張緊俏的車票。因此,君子蘭又被稱爲“綠色通行證”。
電視台節目片頭裏有君子蘭,報紙副刊的名稱用君子蘭,挂曆上都是君子蘭照片,洗衣機、香煙、肥皂、服裝、家具等等商品,都以君子蘭命名或使用君子蘭的圖案…據長春工商部門當時統計,每天走進長春各君子蘭交易市場的高達40萬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這還不包括走街串巷無證經營的人。
到最後,君子蘭的價格已經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長春人人都在炒君子蘭,甚至有的人天天在花卉市場東入口買一株君子蘭,走到市場西入口賣掉,就能獲利幾百元,炒作風氣之盛無與倫比。
有人在君子蘭泡沫中挖到第一桶金,也有人因爲君子蘭而锒铛入獄。因爲暴利而走向犯罪的人不在少數。據公安部門統計,1984年全年,由君子蘭引發的盜竊、搶劫犯罪高達127起,1985年1月至5月,此類案件竟高達243起。一株本以高尚品格聞名遐迩的花,就這樣成了誘人犯罪的“毒草”。
當時人們的一些瘋狂舉動
1、有人貪汙公款專門去買君子蘭。
2、一個叫姜有田的人先後盜竊君子蘭花17株,被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14年。
3、鞍山市立山區檢察院一位姓方的檢察員,帶著自己的三兄弟全副武裝搶劫,搶劫的目標是一盆君子蘭。
4、吉林省某機關技術員的弟弟,上門搶奪哥哥家的君子蘭,最終在打死兄嫂後被判死刑。
禁止公款購買君子蘭,泡沫破滅
1985年5月25日,長春日報在一版發表題爲《不應用公款買君子蘭送禮》的讀者來信,信中說,有一家企業僅1984年就動用公款6000多元.買了73多盆君子蘭送給了關系單位的有關人員。
1985年6月1日、7日、13日。《吉林日報》在一版以《奇高的君子蘭花價能維持多久》、《再談奇高的君子蘭花價能維持多久》、《不能靠挖國家牆腳來哄擡君子蘭花價》爲題連發3篇社論,一針見血地指出,長春君子蘭市場的繁榮是一種虛假的表象,公款大量流人君子蘭市場起到了哄擡花價的作用,卻給國家財政造成大量損失.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在二版刊發題爲《“君子蘭”爲什麽風靡長春?》的評論.指出長春君子蘭市場的繁榮是挖國家財政的牆腳所致,長春君子蘭市場的交易是—種“虛業”,需要認真糾正。
1986年6月1日,長春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君子蘭市場管理的補充規定》等。《補充規定》裏最重要的一點,是禁止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用公款購買君子蘭。另外,各級領導幹部只准養殖觀賞,不准出售君子蘭;在職職工和共産黨員不得從事君子蘭的倒買倒賣活動,違者可能被開除公職和黨籍。
政府的行政幹預,使得君子蘭的價格突然崩潰,短時間內價格貶值100倍,那些上萬元一株的花成爲了百十元,幾千元的成爲了十幾元;幾百元一株的小苗子,只賣幾毛錢,乃至是一毛錢一大把,比普通草花還廉價。接最後一棒的人損失慘重,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因爲貪婪而參與其中的普通人。長春市人頭攢動買賣君子蘭的現象迅速消失。
現在看來,當初君子蘭能引發這樣的狂熱,政府的鼓勵推波助瀾極大的助長了人們的信心,人們購買君子蘭已經不再是爲了其內在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無限上漲而獲利。所以泡沫積累的越來越大。
當人們意識到這種投機並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時,總有人會清醒過來。這個時候,君子蘭泡沫就會破滅。于是狂熱購買變成了瘋狂甩賣,價格崩潰了,市場崩盤了,成千上萬投機者因此傾家蕩産。
助長君子蘭沖上天價的理由現在看來無比的脆弱:供給的稀少只是暫時性的,君子蘭並不難以繁殖。
值得一提的是,該事件爲君子蘭留下了炒作基因,在後續的30多年裏,君子蘭又曾在國內掀起過數次炒作,結果都是以暴跌收場。
收藏投資需理性
但凡炒作,必有泡沫。曆史上泡沫破裂的教訓數不勝數,普通人只要稍微留心就能發現,炒作的本質從未改變,只是炒作的載體變了一下而已。藏獒、普洱、冬蟲夏草、球鞋、空氣幣等等,無一不是如此。
在炒作過程中,真正能夠賺到錢的從來都是極少數人,大多數禁不住誘惑而參與其中的普通人最終都會遭受慘重的損失。
對普通人而言,穩穩地賺錢,踏踏實實的收藏,繞開那些“一夜暴富”的雷區。只要能開闊眼界少踩坑,讓財富穩定持續增長,時間就會給耐心的人一個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