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是中國曆史上極爲動蕩的時代。除了統治階級內部的“黨锢之禍”,軍閥之間爲爭霸中原大動幹戈,農民起義也此起彼伏。因戰亂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而更慘烈的莫過于東漢末年的大瘟疫,此瘟疫蔓延至大半個中國,僅僅100多年時間死亡數千萬人,人口數量自公元157年瘟疫爆發時的5000多萬人到公元280年余1600多萬人,造成十室九空之劫難,慘烈程度堪比“中世紀歐洲黑死病”。
這場瘟疫,當時稱之“傷寒”。疫病之因,尚無定論,有部分學者認爲是鮮卑,匈奴與漢軍作戰時以腐爛牛羊屍體在水源下毒而導致瘟疫爆發。據史料記載,疾病症狀爲:由動物病毒傳播,傳染性強,死亡率高,通常發燒咳喘,最後氣絕而亡。曹植的《說疫氣》中描述:疠氣流行,室室有號泣之哀。被後人尊稱醫聖的張仲景家族本是大族有200余人,不到十年亦有三分之二的人因瘟疫而亡。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有4人在同一年染瘟疫而死。
此次規模空前的瘟疫,對民衆信仰和社會心理帶來沖擊,兩漢以經學政治倫理爲社會主題,迅速轉向了魏晉時代關注生存的意義與生命真僞,進一步導致清淡和玄學的興起。另一方面,由于傷寒流行,一些方士便以符水方術爲人治病,故而道教迅速傳播。而佛教也被當時統治階級信奉爲潮流。
此後中國曆史上也再無死亡上千萬人的大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