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期達認爲,作爲中小企業,公司可靈活地去滿足個別餐飲業者的需要,盡可能爲他們提供即用食材,減少他們的廚房程序。這尤其是經營餐飲店的業者同樣面對人手不足的挑戰,幫助他們簡化烹煮工作,有助于減輕人力負擔。
身爲家族第二代的集團總裁曾志豪(42歲)說:“有了這些新的設備,我們能夠非常有系統地制作即食産品,並把工作效率增加200%。”
“轉型電力站”針對中小企業常見的挑戰問題,邀請成功克服這些挑戰的企業來分享經驗心得。
這家在疫情之際轉型的公司積極使用自動化科技,包括速凍機、真空機、包裝封口機,以及貼標簽的機器等,從中提高生産力。
面對人力吃緊的挑戰,創立于2005年的咖啡吐司集團(Coffee and Toast Group)轉向“聘請”會泡咖啡的機器人,爲員工分擔工作。這個好幫手每小時可沖泡多達65杯咖啡,幫助該集團每天減少一到兩個人手,相當于人力資源分配約10%到15%。
廚房之家對銀發族的市場非常了解,過去六年爲這個群體提供餐會供應服務。有鑒于此,它在開拓即食産品時決定把客戶對象鎖定爲年長者。
餐飲業人手不足的問題相當普遍,冠病疫情導致引進外籍員工受限制,更是讓這個情況加劇。
李慧敏透露,集團將考慮在未來設立的店面采用機器人,因爲越來越難請到人泡咖啡。她說:“大部分泡咖啡員工年事已大,接近退休年齡。年輕一代又不太熱衷于把這一行當成職業。采用機器人因此可以縮短聘請以及培訓新人所需的時間。”
她說,采用機器人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以在任何時候泡咖啡,如果要開設24小時運作的店面可派上用場。該集團目前聘用約250名員工。
冠病對餐飲業造成嚴重影響,除了人手不足的問題,一些業者的營運模式因爲防疫措施而受到很大沖擊,尤其是大型活動減少,讓餐會供應業者的生意受到重挫。
研發是推動創新的關鍵。爲了延長即食産品的壽命,集團與食品創新與資源中心(Food Innovation and Resource Centre,簡稱FIRC)合作,一起進行相關研究。
有趣的是,這個機器人可以模仿真人沖泡飲料的技巧,例如“拉”咖啡或茶的動作,成品的味道與真人沖泡的非常相似。
黃期達透露,上述提升項目獲得政府提供80%的津貼,爲公司省下不少錢,也讓公司更有信心去使用科技。他說:“我們不時會重新評估各個工作程序,看還有什麽地方需要改進。運用現代科技爲我們帶來無限可能,只要市場有需求和預算就可以去做。”
Foodtalks運用自動洗碗機節省人力,大大提高生産力。圖爲公司執行董事黃期達。(蔡家增攝)
集團率先在樟宜綜合醫院的店面采用機器人,共投入約20多萬元,並獲得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提供一半的津貼。它在全島設有25個店面,IMM商場的餐飲店最近也開始使用機器人。
這家于2004年創立的公司是家族企業,黃期達是家中第二代,2019年接手管理。員工人數從最初的六人增至目前的30人。
集團項目經理李慧敏(34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疫情期間當奧密克戎病例上升時,采用機器人的店面無須因爲不夠人泡咖啡而關閉。機器人也可以泡制味道一致的咖啡和茶,達到我們對泡咖啡員工的品質要求。”
談到餐飲業的人力挑戰時,曾志豪透露,國人通常會避開餐飲業的工作,尤其是需要勞力的工作,例如廚房助理、廚師和送貨司機。這些職位的人員流動率一般上比較高。不過,他相信,我國重開國際邊境,尤其是新馬邊境,應該有助于緩解這個問題。
疫情暴發初期,餐會供應業者廚房之家集團(Kitchen Haus Group)的銷售一夜間下跌60%。爲了渡過難關,集團改變商業模式,開始進軍新的業務領域,包括開創售賣糕餅、即食(ready-to-eat),以及高科技城市農場産品的品牌。
另一家食品供應商Foodtalks有一半收入來自餐會供應服務,疫情限制聚會人數也給公司造成沖擊。公司執行董事黃期達(41歲)說:“我們知道必須重新定位,才能讓至少一部分業務持續,並且與時並進。我們于是探討利用制作廚房的設施,爲餐飲店提供冷凍熟食産品,開拓另一個收入來源。”
在企發局的幫助下,公司采納制作即食産品的自動化設備,大大提高生産力。例如,利用自動切菜機削馬鈴薯,時間從原本的一個半小時大幅度減至15分鍾。相較于花一整天時間用手洗碗碟,自動洗碗機只需要半天時間。整體而言,公司可節省一個半至兩個人頭,並且稍微接更多訂單。
由于客戶對即食産品的需求增加,集團正計劃在今年內開設多一個中央廚房。
用自動化設備可接更多訂單
廚房之家集團總裁曾志豪透露,公司使用如圖中這台包裝封口機自動化科技開拓即食産品業務。(受訪者提供)
本期訪問三家從事餐飲業的中小企業,分享它們如何利用科技應對這個領域人手短缺的情況,以及通過創新開拓更多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