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大城市中,哪些人民真正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你一周工作超過48小時了嗎?
如有,根據以下調查,你很可能已經過度勞碌(overworked)。
美國物聯網公司Kisi近期開展的一項年度調查,以工作強度、城市宜居性和社會與機構三大指標,計算全球百大城市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指數。
其中,各城市在工作強度上的分數最引人關注。工作強度還進一步細分爲遠程辦公、過勞人口和失業率等。
Kisi進行的調查將工作強度細分爲遠程辦公、過勞人口和失業率等。(聯合早報)
新加坡當然榜上有名。但不知道算不算是意料之內,調查指我國有16.9%的工作人口過勞,在百大城市中排名第四。
2021年“過勞率”榜上的前三甲,依序爲迪拜(23.4%)、香港(17.9%),以及吉隆坡(17.1%)。
該調查給過勞的定義是:全職員工每周工作超過48小時的百分比。
假設本地員工遵循的是五天工作制,以每周48小時計算,每天的正常工作時長即9.6小時。
根據網絡數據公司Statista,我國目前有378萬人受聘,以16.9%來計算,即意味著本地有63萬8830人過度勞碌,每天上班或超過9.6小時。
日本的過勞概率竟“輸”給新加坡?(Getty Images)
該調查還揭露了比較令人訝異的結果。 時不時出現員工過勞死新聞而震驚全球的日本,過勞概率竟低于新加坡!東京的過勞人口只達15.4%,不過如果根據日本6860萬人工作隊伍來換算,實際人數還是非常可觀的,約有1056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Kisi是針對51個美國城市進行調查,其他49個城市來自全球其他地區。不過,中國大陸和台灣,亞洲(如印度)及東南亞不少城市的數據目前都沒有涵蓋在榜上。
居家辦公是福還是禍?
我國是調查中最具居家辦公可行性的城市。(海峽時報)
不僅過勞人口名次靠前,我國還在該調查的另一項指標上奪冠:遠程辦公。
該指標的定義是:受訪城市有多少百分比的工作允許遠程辦公,以及各個行業在居家辦公方面的可行性。百分比越高,就意味著該城市有更多遠程辦公的機會,並有更良好的基礎設施支持遠程辦公。
新加坡在上述幾個指標的百分比達到52.06%。
紅螞蟻不禁聯想,工作人士過勞,是否和疫情期間的工作新常態有關?
疫情暴發迄今,雖說一些人可能已經習慣居家辦公,但也有一部分人反而感覺更累。
今年,更多本地員工回返公司上班,“過勞”人口相比去年也有所下滑。(海峽時報)
對這些人來說,不只要在家中兼顧生活與工作,還得面對雇主的“特殊要求”——不需要回到公司,近乎就等同于沒有下班時間,無時無刻都得處于“備戰”狀態。到點下班俨然成了過去式。
分不清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自然就會因過度忙碌而無形中身心疲憊。Kisi的調查也相當准確地反映出居家辦公與過勞人口的關聯。
在2021年的同一項調查中,本地的過勞工作人口達25.1%,排名第二。當時,許多企業依照政府的指示,都將居家辦公定爲默認工作方式。
反觀今年宣布所有雇員可返回工作場所上班、無須再遵守只有75%原本居家辦公的雇員可返回辦公室的人數限制後,過勞人口也就隨之下滑。
人力部:員工每周工作時長逐年下降
無獨有偶,我國人力部也有過勞人口的類似調查。
人力部指出,過去10年,本地員工每周的工作時長實際上呈遞減趨勢。(人力部網站截圖)
人力部網站今年3月發表的一篇名爲“新加坡人是否過勞?”的文章中寫道,過去10年,本地員工每周的工作時長實際上呈遞減趨勢。
數據顯示,相較于2011年的48.6小時,如今本地員工每周只工作45小時,即每天9小時(假定五天工作制)。
對此,人力部還得出此結論:
自冠病疫情高峰後,受雇全職新加坡人民的工作時長已有所減少。
再回到Kisi的調查,我國整體工作與生活平衡指數,在全球排名第45。除了工作指標,調查也涵蓋其他因素,如冠病疫情的影響和醫療等等。
最能平衡生活與工作的員工都來自歐洲。
數據顯示,挪威員工平均每周只工作37.5小時。(路透社)
排在前五大的城市分別爲挪威首都奧斯陸、瑞士的伯爾尼、芬蘭的赫爾辛基、瑞士的蘇黎世,以及丹麥的哥本哈根。向來重視惬意生活步調的西方人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以排名第一的挪威爲例,數據顯示,當地員工平均每周只工作37.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