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禮有“冠禮”與“及笄禮”。《禮記》中的“男子二十,冠而字。”便是男兒20歲時,家人擇吉日爲他舉行“冠禮”。
爲父者請來尊輩替兒子戴上成人的帽子,叫做“加冠”。同時給兒子取個“字”,有名有字甚至有號後,表示孩子長大成人。冠禮通常在宗廟舉行。至于女孩達15歲時要束發,謂“及笄”。
改良版現代成年禮
“出花園”于清代既已有之。在潮汕地區,人們認爲孩子在15虛歲以前,生活在“花公花嫲”保護的花園,因此到了15虛歲,要在七月初七舉行出花園儀式,表示走出院牆,進入成人世界。
家人會將三牲果品湊成四件或八件放在竹箕中,由出花園的孩子向花公花嫲的神爐跪拜,並穿紅皮木屐跳過竹箕。家裏會准備12道菜的豐盛午餐,表示一年到頭都幸福。餐桌上有青蒜、蔥、芹菜等,寓意與人合作愉快、精打細算、聰明勤奮。男孩咬公雞頭、女孩咬母雞頭。
對現代人來說,21歲的生日慶祝會,也許就是現代版的成年禮。不過,隨著新加坡揭陽會館近年複辦集體“出花園”活動,成年禮逐漸在本地興起。這項活動淡化了以“花公花嫲”爲崇奉對象的民間信仰與神話傳說,轉而以突出潮汕地域特色的現代成年禮方向積極推廣。
集體“出花園”活動主要包括禮俗儀式和花園餐宴兩部分,即采用“摘紅花葉、洗花水、觀教育片、著紅新衣、穿紅皮木屐、拜花公媽、敬茶鮮花”,後行“咬雞頭禮、享花園宴、獻感恩卡、頒發證書”的儀規流程。
揭陽會館在出花園儀式中加入給父母敬茶的環節。
總體而言,部分民俗禮儀在保留美好寓意的同時有所演變並簡化,比如從宗教寺廟轉而在會館及俱樂部舉辦,改“守日禁”爲集體參禮,改沐浴更衣爲花水洗臉與換新恤衫,所需用品由會館統一代辦。
有關“出花園”的曆史由來、神靈崇祀與各種傳說,儀式上沒有過多描繪,而是深度刻畫與狀元林大欽相關的元素,將“咬雞頭禮”、“穿紅皮木屐”對青少年“獨占鳌頭、學業進步”的美好寓意貫穿全程。
揭陽會館的出花園活動也增添不少新穎形式,如觀看宣揚家庭價值觀的電視短片、舉行美味佳肴的花園餐宴、向父母下跪奉清茶、鮮花及感恩卡、頒發證書給禮成的青少年等。這無疑在爲傳統活動增強儀式感及引入現代元素的同時,起到對年輕一代灌輸孝敬感恩、成年擔當與社會責任的教化功能。
“出花園”成年禮雖爲潮州族群特有,卻不限制參與者的方言籍貫、種族、宗教信仰甚至年齡。自2015年首屆活動以來,也吸引了印度族裔、福建族群、不同宗教者,以及來自中國、馬來西亞的新移民和外國家庭參與,拓寬了“出花園”的參與者範圍和社會意義。
出花園傳統六步驟
1 擇吉時
通常是農曆七月初七,這天是“乞巧節”,其寓意在于“巧”字。另一原因是,民間認爲這一天是“公婆神”的誕辰。
2 洗花水
講究的人家要采12對花草泡在溫水裏,用于出花園當天給孩子沐浴,寓意用芬芳洗去孩子氣。澄海、潮安一帶用六對花草:榕樹枝、龍眼枝、石榴花、桃枝、狀元枝、仙草各一對。
3 著新裝
在花水中沐浴後,要系上目前手縫的新肚兜,穿上外婆送的新衣和一雙紅皮屐。穿木屐和咬雞頭,都與潮州狀元林大欽的故事有關。
4 拜公婆神
祭拜“公婆神”是出花園儀式的核心環節。祭拜的供品包含了長輩對孩子健康成長及成才的希冀。如:肉丸、豬肝、豆幹,取其諧音“官”;韭菜寓意長壽;炒大蔥,與“聰”同音;清蒸尖頭魚,表示小孩有心計、有技術;豬肉炒大蔥,寓意生活富足等。
5 吃頭彩食
有的地方,父母會准備一碗由豬內髒和雞蛋煮成的甜湯。有的地方,當天要給孩子吃炒豬腸、豬肚,祝賀“換上成人腸肚”,也寓意知書達理,待人有度。
6 守日禁
“出花園”當天,孩子不能出家門。一是要他從這天起不再貪玩,做個循規蹈矩的孩子。二是怕遇到不合宜的人或事,受到“沖撞”,但也有的地方沒有這個限制。
爲什麽要咬雞頭?
傳說明嘉靖年的潮州狀元林大欽,少時家貧只能穿紅皮屐上學。一天,有老者在路上以懷中公雞作賞,邀人對下聯。上聯是“雄雞頭上髻”,林大欽以“牝羊颔下須”對上,贏得公雞。他的父親將雞燙熟後砍下雞頭獎勵他,表示獨占鳌頭。林大欽後來高中狀元,潮州人認爲這是個好兆頭,便在孩子入學時給他買紅皮屐,還給他抱公雞,並在孩子出花園時,給他咬雞頭。
(文·資料取自新加坡潮州文化叢書《出花園:潮州成人禮》、潮州總會出版物《潮州民俗》 圖·新加坡揭陽會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