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中國在近代史中受到英國的多次欺辱,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有英國的參與。
然而鮮爲人知的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英國也曾用核武器威脅中國。
1961年,英國制定了一個瘋狂的計劃:在新加坡儲備48枚核彈頭,而其目標正是中國。而這場轟轟烈烈的計劃,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
那麽,英國爲何下定決心對我國進行核打擊?這份計劃又爲何最終不了了之呢?
絕密檔案公布:針對中國的核打擊計劃
2006年,英國公布了一份秘密檔案。
這份文檔的內容正是1956年英國籌備的一項針對中國的核打擊計劃。
在這項計劃中明確指出,一旦東盟與中國發生大規模戰爭,那麽英國將毫不猶豫地將核武器投入戰場。
英國之所以想要用核打擊對我國進行威脅,就是想要繼續取得對香港的控制權,想要阻止香港回歸中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騰飛,這使得英國對香港的重視程度大大提升。
而在二戰以後,很多國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控制,爲了實現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擴張,尚在控制之下的香港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隨著英國在遠東地區殖民地的擴張計劃的展開,該地區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有著重要意義。
從經濟層面上考量,香港經濟的繁榮,每年給英國帶來巨大的利益收入。有人曾如此形容過香港,說“這是一只會下金蛋的母雞”。話雖粗俗,但卻十分有道理。
根據曾任香港高級專員何樂所透露,以1990年舉例,英國在香港獲得的收益,僅直接收資、專利權的使用和股息收益三項便可達到104億。
香港的經濟價值,由此便可窺得一二。
在從政治意義上講,香港是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戰略要地。
香港地區既可以作爲英國在遠東的深水基地,又可作爲日不落帝國控制遠東地區的基地與橋頭堡。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而說起香港這個曆史遺留問題的來源,便要追溯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當時的清政府因戰敗于英國,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中明確指出,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而八年後,清政府再次戰敗,再次簽訂了《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附近交由英國管制。
到了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署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和以南,界限街以北的975.1平方公裏租借給英國99年。
本次條約簽訂以後,意味著從1989年7月1日起,到1997年6月30日期滿的99年內,香港全境歸英國所有。
英國自鴉片戰爭將香港地區收入囊中後,就一直致力將香港地區打造成遠東地區最爲重要的殖民區和金融貿易中心。
那時的中國正在殖民主義和官僚主義兩座大山下艱難求存,中國的獨立複興之路遙遙無期。
而當時間進入20世紀5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
在共産黨成立之初,我黨便對帝國主義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有著較爲深刻的認識。
而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在黨的領導下,采取了與國民黨迥然不同的態度。
我國政府明確指出:對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斷然否認,並且不承認舊的外交關系的存在。對于香港和澳門這樣的曆史遺留問題,則采取了有利于穩定和發展的特殊對策。
而後,時間到了50年代初,中國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進行抗美援朝。而抗美援朝的美國失利令衆多西方國家大跌眼鏡。
在抗美援朝戰爭之時,中國志願軍面對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毫不退縮,使中國人重新挺直了脊梁。
抗美援朝的勝利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起了中國軍人的威嚴形象,令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軍事力量有了新的認知。
這讓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對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感到忌憚。
那時的英國首相感到了中國的威脅,爲了維護英國在遠東地區殖民地的利益,在英國上層領導人的推動下有了之後英國在新加坡儲備大量核彈頭計劃的實施。
核基地的建立:英國“小動作”頻頻
在本次計劃實施過程之中,雖然英國對此做出了很多准備,但英國想要實現對中國的核計劃,困難依舊不少。
先是英國距離中國太遠,在核武器的射程之外。英國無法在家門口將核武器發射到中國來。
其次,英國的空軍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英國空軍設備設施的限制,英國可以攜帶核武器的重型轟炸機根本無法實現自由起降。所以英國在現有設施無法短時間內更新換代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實現對遠東地區的核打擊。
因此英國需要在核武器射程範圍以內的亞洲地區找尋一個合適的核武器儲備基地。于是,新加坡便理所當然地成爲了英國計劃實施中的重要一環。
至于英國爲何將新加坡作爲遠東地區的核基地,這就要從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時的殖民地說起。
細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淪爲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共有56個。而在亞洲11個殖民地中,有8個國家在二戰後便掙脫了英國的桎梏。
而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在亞洲地區的殖民地下降到三個,分別是文萊、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
于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爲一個島國,四面環水的新加坡便理所當然地成爲了英國部署核武器儲備基地的最好選擇。
而這份計劃的真正落實是在1961年,英國外交大臣宣稱:只有動用核武器,才能解決遠東地區的根本問題。
在英國高層領導的呼籲下,英國將在新加坡地區部署48枚代號爲“紅胡子”的戰術原子彈,目標直指中國。
首先,英國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核彈頭儲備,最大底氣便來自于1952年,原子彈的研發成功。
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簽署了在澳大利亞一個小島上建立原子彈實驗基地的命令。
很快核武器的研究便有了突破,在1952年10月3日,英國便成功測試了第一枚原子彈。
這顆原子彈在一艘船體內引爆,幾乎是瞬間便汽化了整艘船。其造成的威力一眼可見。
英國試爆原子彈成功後不久,英國便將這項武器投入到軍事行動當中,英國參謀長委員會也隨即制訂了一系列針對遠東地區的核儲備計劃。
其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正處美蘇冷戰的國際大背景之下,而香港地區作爲英國殖民地是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遠東地區的最佳碉堡。
因此,英國阻止中國收回香港地區主權,並對中國進行核威脅的背後,也有著美國政府的影子。
到了1962年,在英國首相麥克米倫的簽署命令,要求英國皇家空軍將原子彈運送至新加坡,同時,4個原子彈轟炸中隊進駐新加坡丁加機場。
在整個六十年代期間,英國空軍一直不斷地在丁加機場進行核攻擊演習。
且令人震驚的是,這些空軍的轟炸目標,不僅僅只是中國,還有緬甸等地。這給中國以及周邊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站在曆史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此時中英兩國的軍事竟比中,英國最大的優勢便是其儲備了大量的核武器隨時可以投入戰場。
計劃失敗:中國收回香港主權之心不容動搖
1971年,英國海軍被迫撤出新加坡,1992年,英國將戰術核武器全部撤走,但保留了4艘裝備有“三叉戟”導彈的潛艇。
但直到今日,再也沒有動用這些潛艇的機會。而這項針對中國的核打擊計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英國沒有將核武器投入遠東地區的原因有很多,國際輿論是英國政府所考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核武器使用後的慘烈場面使得英國一直無法下定決心動用核武器。
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等地投放原子彈所造成的慘烈後果還曆曆在目,此時國力已日漸衰弱的英國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剛剛曆經二戰的世界各國都不希望再次被卷入無休止的戰爭之中。世界和平已是人心所向。
若英國使用核武器,必然大失民心。不到最後時刻,誰也不會,也不敢率先動用核武器。
而英國在香港問題上,並不占據輿論高峰。
一旦將核武器投入戰場,在英國的各種負面輿論必然甚囂塵上的同時,很難保證是否會將更大範圍的國家重新卷入戰爭,其結果無法預料。
1964年,中國原子彈的成功爆發是英國核儲備計劃失敗的關鍵原因。在中國的原子彈研發成功以後,英國更加不敢動用手中的核武器。
在雙方都擁有核武器的情況下,一方率先動用核武器,另一方必然使用核武器回擊,難保不會引發更加嚴重的後果。
此時的英國首相突然發現,自己手中這張核打擊的底牌早已無法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新中國的崛起之勢已是勢不可擋。
而後改革開放,將中國的經濟再次推至更高的台階。
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中國的影響力、國防勢力等的大幅度提升,並形成了良性循環。
而此時的英國卻自從1825年起便經濟危機頻發,僅在二十世紀這一百年內,英國便先後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
而經濟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膨脹、國力衰弱等一系列不良後果,給英國的核打擊計劃造成了巨大阻力。
而這些經濟危機,對于先是實施計劃經濟,後又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影響卻幾近于無。
于是,時至80年代後期,在鄧小平同志的英明領導之下,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施,給中國實現經濟騰飛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實力。
而英國這邊,保守黨上台執政,撒切爾夫人成爲英國曆史上第一任女首相。
即使是面對大權在握的撒切爾夫人,我國領導人鄧小平同志依舊表現得舉重若輕。
二人在1982年的會見結果證實了這一點,中國似乎已經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而即便如此,香港回歸之路依舊道阻且長。英國高層在不斷地衡量,核武器這張王牌該不該打,打了會有什麽樣的後果。
是兵戎相見,還是重修舊好?是合作共贏,還是不共戴天?在中國不斷強盛下,結果似乎一眼可見。
鄧小平同志對于香港問題的強硬態度,中國原子彈的研發成功,令英國不敢賭。
而朝鮮戰爭之時,中國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優秀表現,令英國不敢開戰。
1982年,英國政府與我國就香港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談判,我國態度強硬,堅決表明新中國拒絕承認英國與清政府所簽署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英國擁有香港島等地的管理權,並要求英國在99年期滿以後,將香港主權交還給中國。
在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裏,中英雙方經過多達22輪談判。
最終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就香港問題達成合意。
本次聲明明確表示,自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地區成立特別行政區,中國對香港地區恢複行使主權。
香港回歸之路波瀾壯闊,這段曆史背後彰顯著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無畏無懼的愛國精神。
短短幾十載好似已時過境遷,中國大地已經換了新的面貌。似乎百年前,這片土地所經曆的艱難險阻已經距離我們很遠。
然而,無論過去多久,我們都要記住中國近代史的血的教訓,不可重蹈覆轍。
我們也要銘記中國無數先輩的付出與努力,向先輩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