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上有所謂“五谷”,也就是古代中國人最常食用的五種主食,它們是啥子呢?
對這個問題啊,古人其實有不同的解釋,比如以下最具代表性的兩種:
《周禮-天官》雲:“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鄭玄注:“五谷,麻、黍、稷、麥、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雲:“後稷教民稼穑(春耕秋收、各種農事),樹藝(種植)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民得到供養)。” 趙歧注:“五谷謂稻、黍、稷、麥、菽也。”
依蒼耳老師看啊,還是趙歧說得比較靠譜,因爲“五谷”之中怎麽可以缺少“稻”呢?而“麻”本指“大麻”,大麻籽是可以吃的,也可以用來榨取大麻油,但它嚴格來講不能算“谷”。
另外又有所謂“六谷”,乃是將以上兩種說法合二爲一:稻、黍、稷、麥、菽、麻。另外又有“百谷”,那就是對所有谷類(除了六谷,還可加上高粱、玉米、藜麥、燕麥、黑麥、荞麥等各種谷子)的統稱。
好了,下面我們回到正題,姑且聚焦在“趙歧版五谷”-稻、黍、稷、麥、菽上面,來探討一下它們到底是什麽。
1、稻:當然是水稻。周朝之時,南方主要種稻,北方主要種粟,也就是小米、粱。
2、黍(shǔ):它也叫大黄米、糜(méi)子,就是“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中的那個“黍”。它並不是小米,它的米粒要比小米(小黃米)大。但是在今天,“黍”這個東西已經衰落了,它的種植面積非常小,吃過黍的人也很少。
3、稷:就是小米,也叫粱、粟、小黃米。有的文獻說稷也是一種黍,比如《本草綱目》說:“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爲黍,不黏者爲稷”,但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爲周朝之時,中原(黃河中下遊地區)最重要的作物就是小米,那麽在“五谷”之中,怎麽可以忽略小米呢?《說文》雲:“稷,五谷之長”,彼時南方的“五谷之長”是水稻,而北方的“五谷之長”則是小米啊,周天子身在北中國,所以全國性的五谷之長自然偏向于小米。
4、麥:大麥。爲什麽不是小麥呢?因爲在周朝,大麥叫“麥”、“牟”,而小麥叫做“來”。
5、菽(shū):豆类,但常指大豆。
好了,五谷咱們就談到這裏,阿宅你會辨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