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晔林「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中國銀行研究院」
文章|《中國金融》2022年第10期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全球普惠群體融資困境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10年間,雖然中小微企業在各國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融資環境並無明顯改善。數據顯示,2011~2019年,除日本以外,主要發達經濟體的中小企業貸款占比波動下降,俄羅斯、南非、泰國等新興經濟體的中小企業貸款占比同樣無明顯增長。除了普惠金融業務風險大、成本高、收益難以匹配,普惠群體面臨天然融資瓶頸等共同因素以外,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還有自身原因:發達經濟體金融體系穩定,缺乏對普惠金融的大規模、超力度扶持;發展中經濟體的金融體系、社會信用體系和法律體系有待完善,普惠金融支持政策的推行難度較高。
疫情暴發後,普惠金融供需矛盾進一步激化。多數國家制造業出現一定程度的停工停産,旅遊、住宿、餐飲、文體娛樂等線下服務業在較長時間內停擺或空轉,外貿行業面臨需求訂單減少和生産能力下降的雙重打擊,中小企業經營收入出現斷崖式下降,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抗疫進程中出現的原材料價格暴漲、運輸成本增加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産業鏈末端中小企業的現金流短缺困境。此外,中小企業缺乏足夠的規模和抵押品,難以證明其恢複經營的能力,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支持的意願下降。
全球銀行業開展普惠金融支持經濟複蘇
爲了幫助中小企業群體應對疫情沖擊,世界各國普遍實施了普惠金融扶持政策,銀行業也在主動作爲。
第一,各國出台了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的救助性政策,銀行成爲多種政策工具的主要實施者。一是政府推出纾困信貸計劃,通過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低息或無息貸款。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執行了美國政府推出的“薪資保障計劃”,爲中小企業提供免抵押品貸款。國民西敏寺銀行、巴克萊銀行、彙豐集團、勞埃德銀行等英國大型銀行發放了政府“商業中斷貸款計劃”和“反彈貸款計劃”中70%以上的貸款,其中超過90%發放給了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銀行業推出了針對旅遊業、服務業等中小企業的專項貸款。二是銀行暫停、延緩或減免中小企業的貸款本息償還。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推出商業支持貸款計劃,爲急需獲得資金的中小企業提供最多100萬澳元的貸款,並獲得最長6個月的免還款期;巴西最大的五家銀行受理中小企業關于將債務期限延長60天的請求;日本和韓國銀行業在存量貸款到期後爲大量中小企業辦理了貸款延期。三是放寬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發放條件並降低相關費用。日本銀行業通過放寬審核標准、減免貸款審核材料及業務手續費等扶持措施,有針對性地向中小企業投放了大量貸款,2020年對住宿業和餐飲業發放貸款增幅超過30%。
第二,數字技術助力銀行業增強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及包容性。疫情期間,數字技術得到廣泛使用,降低了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促進銀行普惠金融服務下沉。一是由商業銀行主導建設或投資的數字金融服務平台紛紛上線,幫助中小企業降低融資難度。花旗集團推出數字平台Bridge,幫助尋求貸款的中小企業與區域銀行、地方銀行和社區銀行建立聯系,使借款人能夠通過單一、快速和簡單的在線請求與附近有意向的中小銀行進行互動,有效縮減融資成本。二是銀行業推動數字供應鏈金融相關項目建設,惠及産業鏈供應鏈末端的中小企業。新加坡星展銀行推出一系列數字解決方案,幫助各種規模的公司在供應鏈中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桑坦德銀行依托成熟的全球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使用交易數據爲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三是部分商業銀行自主或聯合金融科技企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爲中小微企業增信,並爲其提供潛在融資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業在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的同時也面臨商業可持續性問題。盡管不少國家提升了中小企業貸款的政府擔保額度,但是部分銀行機構仍然出于商業意圖傾向于較爲嚴格的貸款申請條件,導致部分扶持性商業貸款計劃收效不足。例如,美聯儲推出針對中小型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6000億美元“大衆商業貸款計劃”,推出3個月後僅發放20億美元貸款;澳大利亞在2020年推出價值400億澳元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計劃,一年間中小企業僅從中貸款20億澳元,真正有生存危機的中小企業難以獲得支持。
中國銀行業普惠金融的新發展
2020年以來,中國通過出台普惠性再貸款、創設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制定大型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和戶數“兩增”目標、擴大普惠金融試點等政策措施,大力促進銀行業普惠金融發展。當前,中國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首個五年規劃已實施完成,普惠金融服務在供給量、覆蓋面和業務質量提升上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
普惠貸款供給量持續快速增長
自2019年起,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三年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設定了30%、40%、30%的普惠領域貸款發放量增長目標,有力推動了普惠金融供給量提速增長。2018年到2021年,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從13.39萬億元增長至26.5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32.69%;2020年和2021年分別增加4.24萬億元和5.02萬億元,分別同比多增1.75萬億元和7819億元。2018年到2021年小微企業普惠貸款余額從9.36萬億元增加至19.23萬億元,2020年和2021年分別新增3.52萬億元和4.13萬億元。
-
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顯著擴大
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擴大主要體現在“增量”和“提質”兩個方面。在“增量”方面,逐步消滅金融服務“空白地帶”。2021年末,全國銀行業普惠金融服務支持小微經營主體4304萬戶,同比增長35%,增速比上年末提高15.6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2月末,有貸款余額戶數達到3450.58萬戶。在“提質”方面,著力拓展小微企業的“首貸戶”。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新增小微“首貸戶”17.8萬戶,首貸金額5623.8億元。對于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重點服務群體,商業銀行推出針對農戶生産經營、創業、助學、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普惠貸款,改善其金融服務質量狀況。截至2021年末,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43.2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48%;創業擔保貸款余額達到2349億元,同比增長6%;助學貸款余額達到1468億元,同比增長12.32%。
-
普惠金融業務模式逐步優化,質量達到新高度
不同規模和戰略定位的商業銀行利用自身比較優勢,逐漸形成了全國規模化推進、地區市場聚焦、輕型化數字化發展等三種主要的普惠金融業務模式。
第一,大型銀行全國規模化推進模式取得顯著成就,提質發展重點區域。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是普惠金融的主力軍。2021年6月末,六家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合計爲5.92萬億元,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33.37%;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普惠小微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分別增長了40.28%、30.53%、27.67%、20.42%、29.3%。大型銀行在規模化發展的基礎上,加強重點區域布局,增加普惠金融業務深度。例如,截至2021年6月末,中國銀行自設與並購控股了124家村鎮銀行,下設184家支行,65%布局在中西部地區,以實現弱勢地區的重點帶動;工商銀行加大對西藏藏族自治區等普惠金融業務基礎薄弱區域的幫扶力度,以實現區域“接續發展”。
第二,中小銀行地區市場聚焦模式發展效率提升,繼續深耕細分市場。城商行、農商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中小銀行具有貼近社區和了解當地企業的優勢,通過推出與特定地域和目標客戶群體相適應的産品和服務,切實提高普惠金融業務的開展效率。2020年底,民營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27%;2021年上半年,部分區域性銀行普惠金融貸款同比增長超過60%,新增客戶數大幅提升。由于地域差異較大,各地區域性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的支持重點不同。在民營經濟發達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重點是服務小微企業,以佛山農商行爲例,通過建立獨有的小微企業貸前評估標准並推出差異化産品體系,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在傳統農業地區,重點是扶持農戶,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以中原銀行爲例,依托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創新發展“蘭考普惠授信”模式,取得金融扶貧顯著成效。在科創企業聚集地區,重點是支持小微主體創新創業,以上海農商行爲例,通過重點考察企業創新能力支持科創企業融資,實現普惠金融業務規模快速增長。
第三,輕型化數字化發展模式被銀行機構廣泛采用,數字普惠金融成爲未來競爭的制高點。隨著全國數字普惠金融水平不斷上升,互聯網普惠領域貸款總量和比重逐步提高。根據《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0年)》,小微企業互聯網流動資金貸款余額達4756億元,個人經營性互聯網貸款余額5871億元,占個人經營性貸款的4%。銀行制定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戰略,推出線上信貸産品和服務,降低運營成本,深化金融服務滲透。例如,中國銀行推出“中銀企E貸”系列産品,包括“信用貸”“銀稅貸”“抵押貸”等,已爲萬余家客戶提供超百億元貸款;招商銀行推出小企業“結算流量貸”數字化融資産品,滿足小微企業融資短頻快需求;北京銀行發布全流程對公線上貸款産品“普惠速貸”,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提升小微企業融資效率。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積極貫徹落實人民銀行“線上+線下”普惠金融發展建議,普惠金融産品線寬度不斷擴展,深度不斷增加,線上線下普惠産品體系同步發展,形成一系列品牌,比如建設銀行的“惠懂你”、農業銀行的“普惠e站”以及中國銀行的“惠如願”等,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此外,在普惠金融模式升級的同時,商業銀行還在積極探索新的賦能要素,促使普惠金融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一是創新賦能,普惠金融成爲中國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核心焦點。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國149項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中有31項與普惠金融直接相關,占比20.8%。二是合作賦能,銀行與非銀機構在普惠金融領域逐步展開深入合作。商業銀行在發揮集團內部綜合化經營優勢的基礎上,加強外部聯動,與保險機構、融資租賃機構、證券機構、擔保機構等進行合作,創新産品服務,完善業務機制,提升普惠金融整體服務質效。
對中國銀行業開展普惠金融的建議
第一,持續優化普惠金融供給結構。一是有效對接國家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加強對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生態退化地區、老工業城市等的金融服務,對業務基礎薄弱的地區加大幫扶力度,改善普惠金融發展區域不協調的問題。二是吸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的發展經驗,形成差異化的普惠金融供給模式,提高供需對接效率,最大限度改善下沉客群的金融服務狀況,提升鄉村綜合金融服務水平。三是進一步挖掘對私業務潛力,實現普惠金融領域對公、對私業務的均衡發展。
第二,增強數字經濟時代普惠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優勢,進一步緩解普惠金融業務信息不對稱、運行成本高、市場風險大等發展難點。從普惠群體異質信息獲取、征信畫像構建、信用風險評價等實踐痛點全面創新,進一步優化個人增信方式、風險分擔機制、抵押擔保條件、支付結算程序,最大限度改善下沉客群的金融健康狀況。
第三,加強普惠金融與其他領域的有機融合和相互促進。促進業務聯動,聚集領域合力,助力普惠金融從快速彌合普惠群體金融服務缺口轉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縣域金融領域,聚焦縣域重點行業、重點客群和重點鄉鎮,提升普惠金融覆蓋率。在科技金融領域,大力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等重點客群,助力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在跨境金融領域,支持中小企業融入全球産業鏈,發揮銀行機構覆蓋優勢,爲中小企業搭建互聯互通平台。在綠色金融領域,支持中小企業構建綠色信息披露體系,探索中小企業各類環境權益抵質押業務,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責任編輯 植鳳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