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初中期,曾經出現過三次盛世局面,一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一次是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一次則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其中“開元盛世”被後世認爲是唐朝的巅峰時期。
“開元盛世”期間,唐朝農業、商業、手工業都極爲發達,糧食産量穩定上升,國內貿易與跨國貿易極度昌盛,來自萬裏之外的各國使者和商人,像朝拜聖地一樣來到長安。唐朝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起了令人生畏的國防實力,發動大規模對外戰爭爲唐朝開疆辟土,使得唐朝的國際聲望達到頂峰。
然而,在繁花似錦的開元盛世中,卻有一個寂寞失意的詩人:李白。李白的才名享譽四海,至今都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泰鬥級人物,也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裏程碑式人物。但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這位讓後世如雷貫耳的大詩人,在生前卻一直處于郁郁不得志之中。
李白的家庭出身,成爲他一生難以逾越的巨大羁絆。李白的出身至今仍籠罩在一片混沌神秘色彩之中,後世史學家只能從零星史料中獲知,他的祖上曾經在唐朝初年獲罪,結果遭到流放,“余無少長,皆徙邊檄”,“一房被竄于碎葉”,被發配到荒僻遼遠的西域。按照古代流放慣例,罪名越大流放距離越遠,李白祖上被流放到幾千裏外的西域,可見罪名之大已經無以複加。
雖然李白在唐玄宗時期得以返回京城,但由于家族存在這個“曆史汙點”,使得李白空有滿腹才學,卻一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如此一來,李白就失去了一條最爲關鍵的進身之階和上升通道。他爲了能夠獲得當朝者賞識,只得奔走于京城長安權貴之門,希望通過他們的引薦幫助謀求一官半職。
天寶元年(742年),在當時的大名士賀知章介紹下,李白得到了翰林學士的職務,成爲唐玄宗的文學侍從之臣,每日陪王伴駕,吟詩作詞。但李白生性灑脫耿直,不善于官吏場中的明爭暗鬥,結果這份工作僅僅勉強維持了兩年,李白就丟掉飯碗,淪爲平民。
此後,李白一生浪迹天涯,飲酒作詩,玩遍了三山五嶽。“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是《唐詩三百首》中的名詩,也是他的詩酒江湖的真實寫照。《唐詩三百首》中,杜甫的很多作品充斥著撲面而來的的窮愁,李白的作品中則與杜甫迥然有別。
那麽問題來了,李白只上了兩年班,卻玩遍三山五嶽,錢從哪裏來?自古“窮家富路”,一出門處處要花錢,雖然古代景區不收票,但衣食住行任何一筆都是大開銷,無錢寸步難行自古皆然,李白也不能例外。
後世史學家研究分析,得出結論:李白所花的錢有兩大來源。一是他從翰林院辭職時,有過一筆大收入,《舊唐書》記載,“帝賜金放還”,唐玄宗給了他一筆金子,作爲離職遣散費。雖然這筆金子數額史書沒有明說,但按照唐玄宗一貫大手大腳圖氣派的風格,這筆錢數目不會小。
第二大來源,是源自李白的婚姻。李白的第一任妻子許氏出身豪門,是朝宰相許圉師的孫女。他的第二任妻子宗氏,則是唐朝宰相宗楚客的孫女。這兩任妻子的娘家都是名公巨卿之後,拔一根毫毛都比李白的腰粗,他遊山玩水花的那點錢自然不在話下。正是在這幾筆資金來源支撐之下,才使得李白得以維持笑傲江湖的閑散生活。
參考資料:《李太白全集》《舊唐書》《詩仙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