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至22日期間,博鳌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在海南博鳌舉行。在首日“亞洲知識産權:趨勢與機遇”分論壇上,各國政要、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以及學者圍繞知識産權的保護與發展話題進行分享。
會上,博鳌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談到,當前全球約70%知識産權申請來自亞洲,60%研發資金投入到亞洲市場。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中國、韓國、日本都在全球創新指數取得非常好的排位。亞洲作爲全球創新領導者的地位正日益凸顯,爲地區和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了諸多機遇和保障。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格局正在發生深刻演變,亞洲地區科技創新實力快速提升,成爲全球創新和知識産權産出的高地。”國家知識産權局局長、黨組書記申長雨說道。
爲此,申長雨援引世界知識産權組織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多組數據。數據顯示,5個亞洲經濟體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15名,其中,中國上升至12名位居中等經濟體之首;亞洲的橫濱地區、中國深圳香港廣州地區、北京和首爾,居全球最佳科技集聚前四位。此外,亞洲科技專利條約申請量占總全球量的一半以上,中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
申長雨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産權就是保護創新,知識産權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張建春談到近年來中國版權事業的發展。
據張建春介紹,2020年中國版權增加值7.51萬億,占GDP的7.39%,2021年全國著作權登記總量達到626萬件,同比增長24.3%,網絡與視頻、音樂、遊戲等網絡版權産業更是成爲互聯網産業發展的重要創新資源,2020年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達到1.18億元,同比增長23.6%。
不僅如此,張建春還提及,2021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産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國家版權局印發《國家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提出了26項重點任務,明確了11個重點項目,爲中國版權事業未來發展作出科學的頂層設計。
國際知識産權保護協會主席路易斯·恩裏克·德·阿馬拉爾先生則談及世界各國的新科技、新發展,對現有的秩序、現有的版權和知識産權保護帶來很大挑戰。
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一方面要保護專利系統之內人工智能權益;另一方面,關于由人工智能制造專利的所有權問題仍待明晰。還有受到年輕人廣泛關注的虛擬現實、元宇宙領域,也需討論如何在這樣一個平行宇宙中夠保護知識産權和專利。
路易斯·恩裏克·德·阿馬拉爾特別談到,在疫情肆虐的全球背景下,新的藥物、技術、疫苗應該以怎樣的商業模式被推出,如何推行一個創新的專利申請系統等等,需要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加強合作。“我們需要討論什麽樣的醫療設施,比如哪些疫苗、藥物能夠免費,不需申請專利就可以提供。我們需要處理與此相關的問題,讓更多人獲得疫苗注射。”
亞洲各國應如何全面加強知識産權的合作?華中科技大學中歐知識産權研究院院長余翔從多個方面展開分享。
余翔認爲,首先各國之間要拓展合作機制。比如建立專利審查高速公路(Patent Prosecution Highway,PPH),讓同一個發明專利在不同國家快速獲得授權。其次,激勵綠色創新。比如英國正常專利需要兩年審查期,綠色專利可以實現9個月審結。另外,還可以采取減免專利審查費、年費等措施。
在促進轉化應用方面,余翔強調“保護不是目的,應用才能産生效益。”他認爲促進快速談判達成協議,尤其是許可費談判,加快技術轉移轉化應用,對專利的轉化應用有很大幫助。
至于市場主體企業,余翔指出,應當抓住新的知識産權機遇,規避知識産權的風險。機遇方面,以重大公共衛生安全的防治技術爲例,中國《專利法》修改後新增一項不喪失新穎性例外情形,即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時,爲公共利益目的發明創造。風險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行業要注意避免推出違背安全、倫理的人工智能發明。
采寫:南都記者李玲 發自博鳌
南都記者黃莉玲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