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多美歌地鐵站附近、齊聚淡馬錫旗下各慈善組織的淡馬錫店屋昨日正式開幕,提供一站式共享服務。店屋內包括共享工作空間,讓有意推動社會公益的組織使用。
新加坡國務資政尚達曼爲淡馬錫店屋主持了開幕儀式。店屋將和慈善總監合作,讓爲慈善組織提供咨詢服務的機構進駐,協助慈善組織更有效率的運作。這些咨詢機構也將和其它公益組織合作,提出推動公益發展的創意點子。尚達曼強調了公益事業要發揮影響力的重要元素。
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說:“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立一種社會文化,想要行善的文化,並推動我們所相信的善舉不斷發展。無論是有關環境的可持續性,幫助弱勢群體,還是糾正現實世界一些不對的事情。”
店屋,究竟是什麽?
衆所周知,新加坡組屋是極具代表性的坡式建築,但是“店屋”這種建築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其實店屋也是代表著新加坡曆史的“時光機”。
所謂的店屋就是一樓店鋪、二三樓民居的洋房式建築,是新加坡曆史悠久並獨具特色的房子,常常是窄長的設計和裝潢,從街道的一頭延伸到另一頭。正面看起來相當狹小,屋內卻別有洞天。
位于牛車水保留區內的老店屋
從1824年英國殖民地開始到1965年新加坡獨立,在將近150年的曆史中,店屋的建設融合了當時的社會文化,也是當時風靡的建築風格,同樣的,店屋的變遷也見證了新加坡的曆史發展。
看著一座座古舊的組屋,
仿佛就是回到了那個動蕩的年代。
發展史——早期的店屋
早期的店屋,因爲經濟不發達、文化落後,所以房子的結構和設計通常都樸實無華。隨著經濟的發展,到了20世紀初,建築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很多在這裏經商的華人因爲生意越來越好,因此富裕起來,原因在新加坡紮根安家立業。
生活變好了,自然願意花錢裝飾房子,這個時期的房子設計和裝潢大量采用鎏金、木雕、剪貼藝術,外牆灰泥浮雕,極盡奢華!
另外,早期的新加坡移民主要是以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的華人爲主,所以在店屋的建築設計方面,有著傳統華人建築特點,同時又包含了南方的文化元素:
講究中軸線和對稱概念,正門上方有牌匾,旁邊有卷軸,懸挂商號的燈籠,外牆上還嵌刻有勉勵或吉祥的詞語,非常有華族的特色。
店屋的設計元素,除了華族風格以外,還有馬來族和西方的文化元素在裏面,比如說馬來風格的屋檐擋水板;西方的柯林斯立柱等。
可以說,店屋的建築設計融合了華族、馬來族和西方的文化元素,體現了新加坡多民族文化的特色。
發展史——20世紀的店屋
受17-18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文化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加坡店屋的外牆和窗戶設計以巴洛克風格爲主。在裝飾上鍾愛運用曲線、弧面,以突出物體的動感和線型流動的變化,強調藝術形式。
經濟的騰飛帶動了文化的發展,店屋的設計風格又有了新的變化——洛可可風格,在設計中融入各種花卉,包括珊瑚、樹葉、海草等,顔色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比較鮮豔的色彩,風格異常華麗。
華族特色與巴洛克風格的碰撞,融合出了全新的中華巴洛克風格。
新加坡的江夏平心閣就是中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建築,裝飾元素大量采用了十二生肖、花、鳥、吉祥圖案和日常休閑生活場景壁畫,整體設計華貴富麗,正門兩邊的錫克教護衛壁畫,更是彰顯了屋主的富有和高貴的社會地位。
逐漸走向“沒落”的店屋文化
隨著新加坡獨立,店屋也就成了舊時代的象征。此時的新加坡既缺乏資源,又沒有軍事保護,一時間處于隨時被吞並的危險境地。因此前總理李光耀開始了一系列激進的改革,用強力的手段推動發展,謀求島國的生存空間。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造建築!店屋成了落後的象征,被整棟整棟地拆除。政府以低價征收相關土地,爲公共住屋計劃做准備。
一座座高大的樓房取代了過往的店屋。民衆們迫不及待地住進了幹淨、便利但樣式單一的組屋,店屋變得日漸稀少。
也許是擔心這種充滿曆史感的徹底消失在新加坡,政府將中國城、小印度和甘榜格南劃爲曆史保護區。在政府的強力政策下,店屋開始翻新。新型建築材料替代了脆弱的木結構,現代化的排水和空調設施也被引入店屋。
如今,店屋得以保留,成爲了吸引各國遊客的觀光地,繼續擔任著“見證者”的角色,陪伴這個國家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