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集團、中國鐵建、中國五礦、中國中車、中遠海運、ABB、西門子、日立……這些大名鼎鼎的企業全部在今年上半年廣州市黨政一把手的會見名單中。
南都記者根據廣州市人民政府官網上的公開報道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廣州市黨政一把手會見了65家企業代表,涵蓋了交通運輸、基建、金融服務、房地産、人工智能、電器和電子設備、生物醫藥等行業。
從黨政一把手會見企業的蹤迹或可窺見廣州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力方向。
會見世界500強企業22家
從企業性質來看,在上述65家企業中,外企(含港澳台)有36家,占比超過一半。位列世界500強以內的就有22家,占比超過三成,其中包括10家央企(含二級子公司)、1家地方國企、3家民企和8家外企。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放緩、國內區域競爭加劇,以及稅制的規範化使稅收優惠的空間不斷壓縮,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難度明顯增加,競爭已趨白熱化。
同時,由于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強、容易形成産業集聚,導致各類“500強企業”成爲各地爭奪的焦點。
作爲一線城市,廣州黨政一把手自2015年開始頻繁與世界500強企業接觸,從每年舉辦廣州投資年會、主動參加達沃斯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到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鳌亞洲論壇上做主題推薦,再到召開《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航線大會、世界港口大會,通過高端政商路線,廣州不僅在世界上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也收獲了豐厚的招商引資回報。
《廣州藍皮書:廣州經濟發展報告(2019)》指出,2018年,廣州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376家,增長118.6%;合同外資達399.59億美元,增長198.4%;實際使用外資66.11億美元,增長5.1%.
尤其是外資大項目增長迅猛,2018年廣州吸收投資總額5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項目共347個,增長344.9%;涉及合同外資合計226.25億美元,增長137.6%,占全市合同外資總額的56.6%.
如今,嘗到甜頭的廣州依然沒有停下腳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被會見的企業大部分是廣州的“老朋友”,此前要麽已經在廣州有投資———有工廠或者有項目,要麽已經在廣州設立了分支機構並把部分業務放在了廣州。
比如,2016年中遠海運把散貨運輸總部放在了南沙,百濟神州生物藥項目2017年落戶黃埔,韓國LG早在2006年就在黃埔注冊了樂金顯示(廣州)有限公司,並于去年追加投資了8.5代OLED面板生産線,日立、寶潔、瑪氏等知名外企更是在廣州耕耘了數十年。
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廣州的吸引力和龍頭企業的號召力,去年一年就有廣汽豐田、殼牌、日立電梯等近600家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涉及合同外資60多億美元。這同樣說明廣州黨政一把手的招商思路非常明確———做生不如做熟,加上這些企業本身實力雄厚,與廣州也度過了“磨合期”,由他們來做廣州的“代言人”更具影響力和說服力。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城市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柳立子對南都記者表示,近幾年頻繁接觸世界頭部企業與廣州乃至中國已經逐步走向國際舞台中央的步伐是相匹配的,作爲國內第三大城市,廣州無論是從硬件還是軟件上,都具備吸引世界500強落戶發展的基礎和能力。
“在世界知名城市評價研究機構的排名中,廣州資源配置的能力已經穩居世界一線城市行列,這幾年廣州借助國際會議主動自我推薦成效也很好,應該說正當其時,這些頭部企業同樣希望了解廣州以決定他們的布局,在交往的過程中,他們還會帶來一連串的相關的國際化企業,能夠提升廣州總體産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從而使廣州的企業更加國際化,廣州的國際化步伐就會走得更穩。”柳立子說。
另一方面,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進一步鞏固了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灣區核心城市的定位。柳立子認爲,跟原來“珠三角”的提法相比,“大灣區”是一個典型的國際化的提法,“三角洲的提法是向內的,而灣區的提法是向外的、面向海洋的,我們要在大灣區的背景下用國際化的視野來規劃廣州未來的發展。從更高層面來說,這還不光是大灣區本身發展的問題,大灣區的城市是要給全國更多的城市做樣板的,特別是‘一國兩制’下我們跟港澳的制度對接探索,成功後會更大範圍地打開廣州跟世界資源流動的大門”。
交通、基建投資將是重頭
從行業來看,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NEM(新能源、新材料)的企業占據了絕對的分量,達到了15家,這與廣州此前提出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方向相吻合,同時也說明廣州打算再接再厲,繼續培育和做大這些産業,直到他們成爲支撐廣州經濟發展的頂梁柱。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基建方面未來很可能有大筆投資。65家企業中,涉及交通、基建的就有9家,包括中船集團、中建三局、中國鐵建、中鐵廣州局、中遠海運、招商局、太平洋建設、新加坡金鷹集團、香港合和實業。
當前,廣州正在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與港澳等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把手們在會見時也屢屢強調,廣州將努力營造現代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打造全球企業最佳發展地和投資首選地。希望中外企業和機構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深化與廣州交流合作,加大在廣州投資布局,實現發展共贏。
多家企業明確表態,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大在廣州的投資。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表示,由于種種原因,集團各業務板塊雖然均已覆蓋廣州市,但體量還不夠大,希望未來在物流、港口、園區、金融等板塊全面對接,盡早展開戰略合作。
招商局集團官網顯示,就在會見的當天,雙方就圍繞物流總部基地建設、港口合作、園區建設等具體項目進行了交流。
中鐵廣州局董事長武勇、總經理韋皓也表示,將積極與廣州市對接,加快推進相關鐵路樞紐建設,完善線網布局,提升功能優化服務,助力廣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而中遠海運則已經有項目動工了。6月18日,位于海珠區琶洲地區的廣州國際航運大廈項目動工,該項目由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下屬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定位爲具有業態聚集功能的國際航運總部大樓,是廣州第一個在核心商業區建設的航運業聚集特色項目。
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志堅當天表示,廣州國際航運大廈項目建成後,必將進一步提升中遠海運散運作爲幹散貨運輸領軍企業的彙聚效應,擴大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品牌影響力,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和廣州市航運樞紐建設。
事實上,廣州對交通和基建方面的投入一直是高強度的。2018年,《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出台,明確提出要加快國際大都市建設,以拓展國際交通功能爲核心,推動空港、海港、陸港三港融合,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
2019年,以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爲項目主管部門的市本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共136個,年度計劃總投資約爲245.11億元。截至5月底,已累計完成投資約88.16億元,完成比例36%.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南都記者表示,這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分析:一是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是廣州最重要的定位之一,這也是區別于大灣區其他三個核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二是會見的企業之所以集中在央企,是因爲央企本就擅長大基建,不單是廣州,只要是大型城市,交通、基建的規模都很大。
“還應看到,大灣區的建設會進一步推動11個城市的互聯互通,而交通、基建是首當其沖的,像廣州南沙的區位就比較重要,是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同時南沙又很缺乏交通、基建,跟廣州市區或者周邊城市的聯系還遠遠不夠,所以未來仍是投資的重點區域之一。”胡剛說。
正如胡剛所言,除了完善廣州市內的交通,在構建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背景下,城際交通建設的步伐也不能落下,而有了相關企業的助陣,政府的壓力就小了很多。此外,交通和基建對固定資産投資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對廣州的GDP增長也有積極影響。
趁勢強化金融、投資支持
在65家企業中,還有8家金融、投資界的企業,分別爲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複星集團、弘毅投資、新加坡淡馬錫集團、渣打集團、香港海富國際金融控股集團、澳門國際銀行和怡和控股有限公司。
廣州金融業一直是發展中的短板,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特別是市屬法人金融機構數量少、資産規模小、綜合實力弱。去年越秀金控將廣州證券出售給中信證券更是引來一片質疑,因爲廣州證券業務涵蓋了經紀、投行、資管等等,是擁有證券行業全牌照的綜合類券商,而在賣掉廣州證券之後,廣州市國資系統內只有萬聯證券一家有此牌照。
在去年9月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廣州是第19位,盡管已連續4次進榜且排名節節上升,但仍未進入國內第一陣營。
進入“十三五”以來,廣州的金融業的定位經曆了數次變化,從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到打造全球金融資源配置中心,再到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廣州現在已經不再提“中心”。
2016年底,《廣州市金融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建設與廣州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相適應、與國家深化金融改革進程相一致、與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相統一的區域金融中心,並確定了“到2020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2%以上,將金融業打造成爲全市服務業的第一大支柱産業”的目標。
2017年底,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邱億通在接受南都專訪時表示,廣州要打造全球金融資源配置中心。邱億通說了三個“底氣十足”的理由:廣州區位優勢明顯、産業基礎雄厚、營商環境優質。
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裏,廣州金融業的定位再次發生變化———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提升國際化水平,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産業。
對此,今年5月邱億通在“2019金融發展論壇”上表示,全市金融系統將努力構建與廣州作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推動大灣區金融規則對接及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廣州現在提‘體系’是中央定的,比‘中心’地位低一點,因爲粵港澳大灣區只能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那就是香港。作爲國家戰略,大灣區要保持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廣東必須顧全這個大局。”胡剛說。
如果不看定位的變化,這幾年廣州政府大力支持金融業的發展是不爭的事實。比如,去年出台的《關于廣州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是一線城市中首個金融擴大開放的專項政策。此後又印發了《廣州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項目實施辦法(修訂)》,重獎金融人才。
廣州已經構建起涵蓋金融機構、平台、市場、人才、服務等各領域,具有廣州特色的金融規劃與政策體系,未來,仍將繼續強化。
無論是從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還是從廣州正在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來看,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如果上述參加會見的金融、投資界企業能夠與廣州展開深入合作,無疑對諸多制造業和科創企業是重大利好。
胡剛表示,廣州對金融發展有需求,金融、投資的企業同樣也有在廣州布局的需求,這是雙向的。一方面,廣州政府主動發力,另一方面廣州作爲大灣區四大核心城市之一,發展金融的條件還是很不錯的,像新加坡淡馬錫集團、渣打集團這樣的知名企業看好大灣區就自然需要布局。
“還有一點,現在很多人經常忽略廣州是廣東省會的這個定位,廣東可是我國第一經濟大省,商業優勢明顯,百姓富足,大的金融機構不只是單單看好廣州,還看好廣州對于全省的輻射力。”胡剛說。
與房企轉型結合蘊藏新機遇
此外,今年上半年廣州黨政一把手還會見了10家房地産界的企業代表,包括恒大、萬科、保利、中信泰富、新加坡凱德集團、世邦魏理仕、香港麗新集團、香港南豐集團、香港瑞安集團和香港嘉裏集團。
不過,從達成的一些合作來看,雙方並不只是聚焦在土地開發領域。比如,根據廣州市政府與恒大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恒大投資1600億元在廣州南沙區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等項目,其中新能源汽車整車研發生産基地將建成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未來年産100萬輛整車的生産基地。新能源電池研發生産基地將建成50GWH生産規模的動力電池超級工廠。電機研發生産基地將建成可配套100萬輛整車的電機和電控系統生産基地。
再比如,根據廣州市與保利集團簽署的《關于深入開展全面戰略合作的協議》,雙方將在文化藝術産業、城市更新改造、美麗鄉村建設、智慧社區建設、生活品質提升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還將按國際化標准,共同打造一批重點項目,包括建設保利文化南方總部、策劃運營“中國(廣州)文化産業交易會”等。
新加坡凱德集團則將進一步對接廣州發展規劃,加大在穗投資力度,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大坦沙島爲載體,導入醫療健康、金融、科技等産業,提高合作水平。
在“房住不炒”的總體要求下,多家房企多元化轉型已不是新鮮事。2015年,廣州本土房企奧園地産宣布大力推進跨境貿易業務,隨後在全國開設多家跨境電商連鎖體驗店。奧園認爲,跨境電商不僅是擁有廣闊市場空間的商業新機,同時也能與奧園地産業務相互促進。
2016年,萬科中標廣州恩甯路中段的永慶坊舊改項目。萬科只擁有永慶坊15年經營權,期滿後是將經營權交還政府還是繼續探討新的合作模式尚未確定。相對于經濟效益,永慶坊更多的是對城市更新、舊城改造和文化保護的一次探索。
其實無論房企轉型的方向如何選擇、是否跟主業密切相關,對于廣州這樣的特大城市而言,想要找到新的合作領域一點都不難,城市更新、文創園區、長租公寓……即便像凱德那樣“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大坦沙島爲載體”,再憑借背景將新加坡的優質健康、金融等企業引進來做個“二房東”,廣州也是歡迎的。
在上述10家房地産界的企業代表中,有4家是香港的,雖然公開報道中並未透露更多細節,但在大灣區融合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未來香港人到珠三角工作、生活很可能成爲常態,再加上香港在科技、醫療等方面的優勢,香港房企與廣州的合作充滿想象。
大灣區的建設會進一步推動11個城市的互聯互通,而交通、基建是首當其沖的。廣州南沙的區位就比較重要,是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同時南沙又很缺乏交通、基建,跟廣州市區或者周邊城市的聯系還遠遠不夠,所以未來仍是投資的重點區域之一。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
統籌:
南都記者裘萍
采寫:
南都記者馮芸清
實習生余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