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于10月14日至16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在北京舉行。10月14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中國將繼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和數字絲綢之路。他還宣布,中方將建立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爲全球交通發展貢獻力量。
10月12日,聯合國發布的《可持續交通,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目前,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約占全球的24%,而且隨著城市人口增加,電子商務帶動全球貿易增長,交通運輸系統在全球發展方面發揮著比以往更關鍵的作用。本次大會以“可持續的交通,可持續的發展”爲主題,旨在爲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目標提供更多動力。
習近平在主旨講話中指出,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新能源、智能化、數字化、輕量化交通裝備,鼓勵引導綠色出行,讓交通更加環保、出行更加低碳。
“我們必須對所有交通工具進行脫碳,以便到2050年在全球實現淨零排放。”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過視頻在開幕式上致辭時指出了可持續交通轉型的當務之急:到2040年,逐步淘汰內燃機汽車的生産;零排放船舶必須是默認選擇,並在2030年前面向所有各方商業化,以便到2050年實現航運業的零排放;航空公司現在必須開始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以便到2050年將每位乘客的碳排放量減少65%。
聯合國負責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兼大會秘書長劉振民說,“努力加快交通部門的可持續轉型,對于減少造成氣候影響的排放和改善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計至關重要。在北京舉行的可持續交通大會將加強我們對交通的關注。全球在交通領域的共同努力可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産生深刻影響。”
雖然交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驅動力,並爲人們提供了獲得就業、醫療衛生服務和上學的機會,但交通系統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10億人無法使用全天候道路,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包括處于特殊情況的國家。在非洲,4.5億人(約占農村總人口的70%以上)仍然無法接觸交通基礎設施和系統。除此之外,道路交通傷害是15至29歲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雖然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已從2015年的130萬輛增長到2018年的510萬輛,但可持續交通在全球的推進仍然緩慢且不均衡。世界銀行數據表明,考慮到車輛、燃料、運營費用、因擁堵造成的損失等全部運輸成本,到2050年,全球向可持續交通的過渡可以節省70萬億美元。同時,提升道路可及性可以幫助非洲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並在2030年前創造一個價值1萬億美元的區域糧食市場。
2035年我國基本建成“交通強國”
習近平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航海通達全球。高鐵、大飛機等裝備制造實現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車占全球總量一半以上,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運,交通成爲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中國已經成爲全球海運連接度最高、貨物貿易額最大的經濟體。
大會官方網站10月14日發布的《中國可持續交通發展報告》指出,如今,我國已基本形成以“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爲主骨架、內暢外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高速鐵路裏程、高速公路裏程、內河航道通航裏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裏程、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頒證運輸機場、郵路和快遞服務網絡長度居世界前列。高速鐵路對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對20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8%,民用運輸機場已覆蓋92%的地級市。
報告指出,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交通強國,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幹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基本形成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的“全球123快貨物流圈”,旅客聯程運輸便捷順暢,貨物多式聯運高效經濟。
當前,中國初步形成國際物流主通道網絡,已開通泛太平洋、歐洲、泛大西洋、亞太、東南亞及南亞等集裝箱航線,以國際海運、航空貨運、鐵路聯運爲主的國際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海運服務體系持續完善,國際海運航線往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港口,海運船隊規模達到3.14億載重噸,注冊海員數量爲80.8萬,海員規模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貨運快速發展,2020年中國民航完成國際貨郵運輸量223萬噸,2016年至2020年,國際航空貨郵運輸量年均增長6.7%。國際鐵路聯運産品基本穩定,成爲國際貨物交流的重要選擇。
“小河有水大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幹。各國只有開放包容、互聯互通,才能相互助力、互利共贏。”習近平表示,要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不搞歧視性、排他性規則和體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制度規則“軟聯通”,促進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
“六廊六路多國多港”架構基本形成
截至今年8月,我國已同172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在疫情期間,中國同很多沿線國家建立了暢通貨物流動的“綠色通道”並努力改善陸、海、空多式聯運方式,爲保障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可持續交通發展報告》指出,接下來,中國將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互聯互通夥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交通互聯互通網絡,促進沿線各國共同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
當前,國際鐵路合作項目已取得重大進展,亞吉鐵路、蒙內鐵路、拉伊鐵路、中俄同江鐵路大橋建成通車,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紮實推進。巴基斯坦1號鐵路幹線升級改造、中吉烏鐵路等項目前期研究正在積極推進。
自2011年首次開行以來,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4萬列、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74個城市,年度運送貨值由2016年的80億美元增長到 2020年的近560億美元。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2021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向歐洲發運1232萬件、9.6萬噸防疫物資。
我國與周邊國家公路聯通加快推進,昆曼公路、昆明—河內—海防高速公路、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全線通車,中俄黑河公路大橋完工,“雙西公路”(中國西部—歐洲西部)建設穩步推進。以共建“一帶一路”爲合作平台,與19個國家簽署了22項雙邊、多邊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中蒙俄、中吉烏、中塔烏、中俄(大連—新西伯利亞)、中越實現國際道路直達運輸試運行,國際道路運輸輻射範圍進一步拓展。
在海運互聯互通方面,中國與6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70個雙邊和區域海運協定,海運服務覆蓋沿線所有沿海國家。與27個國家(地區)簽署船員適任證書認可協議。與新加坡簽署船舶電子證書諒解備忘錄,便利船舶通關,引領和推進電子證書在全球航運業的應用進程。共同開展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裏蘭卡科倫坡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海外港口的建設和運營。
在航空互聯互通方面,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128個雙邊航空運輸協定。截至2020年底,中國航空公司國際定期航班通航62個國家的153個城市。中國幫助巴基斯坦、尼泊爾、馬爾代夫、柬埔寨、贊比亞、津巴布韋、多哥等國實施機場升級擴建項目。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